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换算。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换算。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教具准备

  1、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课件及人民币有关挂图。

  2.1角的硬币10个,用胶布粘连在一起;1分的硬币l个,用胶布粘在一起。

  3.学生每人一份配套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到商店买东西,买东西需要钱,导入钱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板书:认识人民币)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1元、5元、10元、100元、1角、5角等教学挂图,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类。

  3.教学例2

  (1)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l0角和l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1元=100分)

  (1)出示一张一角纸币的一个一分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纸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1角=10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l题。

  2.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1)1张5角饯可以换( )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 )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 )张1角钱。

  2.填空。

  7元=( )角 3元=( )角 80角=( )元 40角=( )元

  1元=( )分 5角=( )分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2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的确,在课改的一线上,在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教师进步了。以下是我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节课的教学中,对“人民币认识之后”的一个教学片段的设计与思考。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这个削笔器19元(出示),大家已经猜过价了;请看这个,款式不同了,也涨价了:36元(出示);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的,原价2元,现价1元卖了(出示)(标价设计为特殊标志)如果你刚好打算买一个削笔器的话,你会买哪一个呢?再把你的想法也告诉大家,好吗?

  (生争先发言,师随机评价)

  生1:我买36元的,它很漂亮!

  生2:我也买36元的,我想价钱贵了,质量会好一些,这样可以用的时间长一些。(打算得真好!)

  生3:我买1元的,它小,带着方便。

  生4:我买1元的,因为我家钱不多,能用就可以了。

  生5:我买19元的,因为它和36元的看上去差不多,但便宜了很多。

  生6:我买1元的。我是这样想的:它本来卖2元,那它是值2元的价了,现在只卖1元,便宜了很多,所以我想买这个。(讲的有条有理,你真能干!)

  生7:我也买1元的,但我不是看它便宜,我是觉得爸爸妈妈挣钱太辛苦了,我应该少花点钱。(多懂事的孩子呀!)

  生8:我买19元的,它的样子像熊猫,熊猫是国家的宝贝。

  师:小朋友们,老师还想知道你不会买哪一个,能谈一下吗?

  生1:我不会买1元的,便宜的东西质量不会太好!

  生2:我不会买38元的,它太贵了,我不带那么多钱的。

  生3:我不会买1元的。我在想:它降价了,会不会有毛病呢?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想我们小朋友平时买东西的时候,确实应该想一想,买这样东西是不是实用,划算不划算,钱够不够。如果打算好的话,我相信你们肯定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了!

  【设计过程及思考】

  这个教学片段是继小朋友猜价、付钱、认钱、分钱、数钱、换钱之后的一个购物讨论。对于这节课人民币的基础知识目标达成后,应该设计些什么教学内容,才能让这节课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我着实地动了不少脑筋。曾先后设计试教过四个片段。

  【片段一】

  15分钟左右时间,学生自带物品,用样币模拟购物,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该片段不曾试教,即被淘汰。因为我感到学生自备的物品吸引力不大,且用样币购物,缺乏真币的效应。真币购物如何呢?

  【片段二】

  1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室变商场,教师提供大量质优价廉文具类商品,学生利用零用钱分组购物,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片段二的试教,虽活动增加了购物的真实性,但我并没有喜悦。相反,充满心中的是一些负面效应:①教师投入时间精力过多,学生也不过是买了一样东西,其实学生平时早有体验,教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收获难成正比!②由于真币购物,为避免学生出错,则需时间充分,那么前面的授课时间明显不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结果购物中偏有差错出现,叫教师始料不及!③为了保证购物秩序,学生排队等候,并限购一样,学生感到不够过瘾。④部分学生并没有购买欲望和心理,只是碍于教师布置及从众心理,才参与了购物……

  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第三个片段:

  【片段三】

  5分钟左右时间,教师变商人,拿出8—10样小文具,报出买入价,让学生重新开价还价,模拟社会上讨价还价情形,另外学生可帮老师拿主张,决定能不能卖。目的是使学生自主、精明起来。

  我对片段三进行了尝试。很明显,活动准备起来简单多了。而且:①活动时间短,前面基础知识能够得以巩固。②由于能够还价。且说的有道理便有可能成交,学生参与积极性特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③学生参与了还价,成交后的成功,可使学生自信起来,精明起来。④有利于学生早一点适应社会生活。总的来说,这次设计比片段二的死板购物效果好多了,但仍非无弊端:①只有少部分学生成交,未成交者课后有失落感。②活动结束时的一两样商品,因部分未成交学生急于收获或是攀比心理,很容易像拍卖一下,非但不便宜,而且还会价格大涨。如在试教中一包3元的彩色信笺,因为是最后一桩买卖了,火爆场面也出现了,价格从1元一直炒到了7元。这样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教师一时会陷入难以操作的'境地。

  到底能不能想出一个利多弊少(或无)的教学活动呢?一场以“购物讨论”为主题的教学片段(即上详写教学片段)产生了。

  5分钟左右时间,购物大讨论:几种不同款式,不同价格的同一类商品,让学生说说会买哪一种,不会买哪一种,并简单说说想法,师生讨论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教会学生自己生活。

  着实说,这个教学片段的试教,真让我兴奋和激动!5分钟左右的时间,收效太大了。孩子们每一个有理有据的回答都是一个生动的学习教材,它可以是生生互学,也可以是教师导学。在讨论中,学生的心灵在闪光,情感在升华,知识在深化。经历了“买哪一个”“不买哪一个”的抉择,这个富有挑战的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的不仅是买东西要付钱了,也不仅是生活中该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而是把学到的知识在自我的感知中迁移内化,使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向口语、向品格、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一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能经历如此的设计过程,是第一轮新课程培训时一位专家的几句共勉语激励了我。现不妨转献于此:“我们参加课改的教师应该有一点研究的意识!有一点自我反思的能力!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一股誓不罢休的气势!”的确,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一线的教师若能每学期深入地反思一、两节课,感悟些教学理论和经验,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自然会提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25274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