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3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

  1.学习3、4自然段),完成作业 本作业 。

  2.了解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用也许、似乎造句。

  5.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用段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做到语句简洁、连贯。

  2、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难点 :

  1、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题,激情入境:

  1.导入 :在数千年文明中,有这样的一个奇迹,它是秦始皇兵马俑。

  2.读课题,想读出什么感觉?

  3.用自豪的,充满惊叹的,历数沦桑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找出重点:

  1.想看看兵马俑吗?欣赏作者用妙笔为我们铺开的介绍兵马俑的画卷。

  2.快速轻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兵马俑的?

  3.概括一下,写了什么?(板书:军阵神态)

三、了解军阵,读出气势:

  1.考虑一下,四人小组读这段,可以根据角色怎样分配任务

  2.指名小组读,为什么?(了解总分总结构)

  3.分别读前锋,主体,侧翼和后卫三句话,掌握精锐,强大,灵巧稳固的特点。

  4.根据军阵图分别指出这三类军士,并补充

  5.能根据图猜测一下当时他们是如何打仗的吗?

  6.是的,秦军依靠这支军队获得无数胜利,读一读作者如何盛情赞美军阵的。

  7.补充内,快速阅读:

  1)介绍了几个俑坑?共有几个秦俑?

  2)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这段提到几种兵俑?

  8.总结,好一个威武雄壮的兵马俑。

四、揣摩神态,训练句式:

  1.导游指引下,读第四自然段。

  2.这些兵俑共有的特点是?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

  3.古代雕塑家将他们雕得像活的一样,作者又用高明方法把它们写活了,我们能把他们读活吗?

  4.介绍了哪几种,最喜欢哪个兵俑,划一划,读好它。

  1)老战士:

  A.老战士给你什么印象?哪儿看出来的?(说,读,比结合)

  B.面对这样的老战士,你由衷地感到一种敬佩,大家一起读一读

  2)小战士

  A.喜欢小战士哪点?解释稚气,读出稚气

  B.谁愿意做个年轻充满朝气的小战士,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3)战马:

  A.战马在做什么?战马有什么特点?(抓住竖耳瞪眼,膘肥体壮的特点)

  B.没读过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5.这三句描写的句子中,都有一个作用相当,意思相近的词,你发现了吗?

  6.出示似乎可能也许,表示什么?

  7.用上猜测的方法,能使静化为动,死变成活,欣赏一个片断描写。

  8.观察,并写句型

  9.交流,汇报。

  10.由兵马俑的面相能联想到性格,谈吐,职业,这也是联想的高境界了,要这知道这些兵俑只是一些陶土烧制出来的而已,如今我们眼前能这样生动地展示出来,得归功于技艺高超的匠人,和妙笔生花的作家了。

五、总结内容,再度激情:

  1.最后,介绍一个秦陵的略图。

  2.我们能相信,当秦陵完全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候,必然会再次令世界震惊!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1135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