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白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白桦教学设计

白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白桦、毛茸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能积累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交流自己收集诗歌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图片展示白桦。

  师:你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树吗?(谜语:照亮世界,修补碎物,医治病人,保持清洁。)

  课件展示关于白桦的资料,解说谜语。

  小结:白桦高洁、正直,诗人叶赛宁专门写下了这首《白桦》来歌颂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朗读,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字典或同桌交流学习。

  生字:桦 涂 茸 绣 潇 穗 朦 胧 寂 霞 抹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提示易错字:“徉”读yáng,不读xiáng。

  3.学生练习用生字进行组词。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当中看到了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挺拔、高洁)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白桦的美?

  第一节:白桦的洁白 第二节:雪中的白桦

  第三节:金晖中的白桦 第四节:朝霞中的白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回顾内容: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棵高洁、美丽的白桦,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欣赏它的美。

  二、感悟高洁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小节,交流感受。

  2.理解“涂”“披”,体会诗人的拟人写法,感受白桦对一身洁白的喜爱,体会白桦的高洁形象。

  3.理解“花边”“花穗”“洁白的流苏”,想象雪中的白桦。(比喻。将白桦枝叶上松软的积雪比作花边,落满积雪的树枝比作花穗、流苏。表现了白桦雪中的美丽,赞美了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

  4.感情朗读一、二小节。

  三、感受美丽

  1.齐读第三、四小节。

  2.仿照前面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表现了白桦在( )中的( )形象。

  3.理解“玉立”,体会白桦的笔直挺拔。

  4.体会“金晖”“朝霞”的作用。(衬托白桦的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四、交流拓展

  1.出示诗中短语,交流: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积累: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

  3.活动交流:交流阅读、收集诗歌的收获、感受,试当“小诗人”,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文小结】

  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披满身的雪花,亭亭玉立,有朝霞萦绕,在光辉中晶莹闪亮,赞颂了白桦的高洁。表现了诗人对白桦的喜爱、赞美、崇敬之情。

  【板书设计】

  白桦的整体美:涂银霜 披雪花

  白桦的枝叶美:绣花边 绽流苏

  金晖中的白桦:玉立

  朝霞中的白桦:又抹光华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谜语及白桦的背景资料导入,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白桦的高洁印象。教学课文时,让学生先整体概括诗人描写的角度,再从高洁与美丽两方面分析白桦的形象,在分析中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修辞,理解形象,从而丰富对白桦的印象。最后,总结全诗,再让学生说对白桦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白桦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白桦林好地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能用稳定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通过不同速度的演唱,体会出音乐表达的情绪。

  2、知识技能目标: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并学会用2/2拍的强弱为歌曲伴奏。

  3、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和速度的变化感受来学唱歌曲,并通过旋律的对比和节奏来理解歌曲的内涵。

  教学内容: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副美丽的图经。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音程以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啦”上拉长节拍,充满着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及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难点:2/2拍强弱伴奏,打击乐器的伴奏。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打击乐器,图片。

  教学过程:

  一、音乐小游戏,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强弱的对比音高的对比

  根据音高用手势表示

  二、导入语:在前面3年半的音乐学习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优秀中国乐曲也学习了许多外国的乐曲,现在老师考考你看你们还记得那些呢?

  日本 《嘹亮歌声》 加拿大《有一个人在林中》

  德国《小蜜蜂》 印尼《我的小绵羊》

  澳大利亚《剪羊毛》 巴西《西伦达》

  S:同学们说的很好,学习不同国家的音乐让我们领略了他们别样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今天老师的音乐火车将开往美丽的北美洲,一起去领略哪里的人土风情,(出示图片)去美丽的枫叶王国。同学们能猜到是哪里吗?

  三 新课教学

  1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这就是加拿大,你对加拿大有什么了解吗?环境优美科学技术发达,气候宜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音乐从音乐中感受哪里的人土风情。

  S:说说歌曲给你的感受,生自由回答(欢快的,热闹的)

  2复听音乐,提出问题:

  S: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老师放慢速度给同学们范唱一下,请同学们给老师伴奏。

  3:提出问题:这是几拍子的歌曲?应该怎么伴奏呢?(请同学来试一试)

  4复习旧知识:(24 强弱44强弱次强弱 34强弱弱)

  5本首乐曲时2|2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拍一拍。

  6请同学们边打节拍边听一听歌曲中都唱了什么内容。(生自由回答)

  7这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海狸,麋鹿,森林,平原,湖水,岩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好地方—白桦林!(板书课题)

  (1) 请同学们看看歌谱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学唱旋律。

  识谱教学,带学生唱歌谱

  (2) 用手势告诉学生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

  (3) 唱一遍简谱后用“啦”跟琴唱旋律,指出不足给予纠正。特别是第二行的旋律。

  (4)填词唱第一段

  (5)解决渐弱渐慢的结尾:美丽的白桦林中传来了一阵阵轻快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呢?(师范唱“蓬得得蓬蓬,蓬得得蓬蓬,蓬得得蓬蓬,蓬,蓬,蓬……”)

  S:你听这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这声音离开白桦林的时候,你有感受到这声音上有什么变化了吗?老师边唱边拍手,声音渐弱)

  F强P弱 rit 渐慢

  S:很棒!请你也试试~(学生唱)注意你的声音和舌头的控制,眉毛扬一扬~(学生边拍手边唱,注意强弱。)

  8学唱第二段,并解决难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来自由唱第二段,你觉得那一句有点难度呢?

  “ 我的心灵在呼唤,北方的山峦”。

  S:对了,这个“的”字像是小朋友的长长麻花辫子下面扎堆蝴蝶结,在“方”的辫子下面起了个点缀的作用。老师唱,学生跟。(请女声唱一唱,注意最后一个字的咬字是“an”)

  9唱第三段

  1)S:谁来说说为什么书上要求用快的速度来演唱,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吗?(更突出了作者回家心切,开心……)

  2)我们来唱唱第三段,请你唱出作者回家心切的喜悦的心情。(注意每个字的结尾音要唱好。)

  10唱整首曲子

  S:请同学们拍拍手,带着欢快地,开心的,急切回家的心情,用优美的声音一起跟着音乐来赞美白桦林这篇美丽的地方。(生唱)

  三:课堂活动,打击乐器伴奏

  1:响板:(出示节奏一:X O X O | X O X O |),其他同学用击掌代替响板。

  2:手铃节奏(出示节奏三:0 X X 0 |0 X X 0 |)

  3:手鼓节奏(出示节奏四:X O O O|X O O O|)

  4、交替学生演奏,,其他同学伴唱给更多同学展示表演的机会。

  四:编配歌词

  安徽是好地方,包拯的故乡,那里有黄山人间天堂,迎客松在招手欢迎你来做客,来来来来 来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来 来-来-: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今天我们作者的家乡,一个美丽的地方—白桦林,你要知道我们的家乡安徽也是个美丽的地方,我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能观察到我们自己家乡的美。最后,在我们告别白桦林的时候,请你们边唱边离开教室。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1875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