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实行尝试教学法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本案的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究发现的教学思想,既是对尝试教学法的发展,又是对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化动作,富有时代精神和指导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证明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人字型屋顶的图片(55页),提问:屋顶被设计成了哪种几何图形?

  2.小学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腰三角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

  学生课前动手操作,剪出图形,课上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

  找出手中图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2.探究问题

  (1)刚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动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把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3)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从表中总

  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性质3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

三、合作交流

  1.性质的证明思路

  通过上面折叠的过程的启发,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吗?

  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 小组交流,展示证明思路。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

  表达条件和结论?如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强调以下两点:

  ①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

  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或作底边BC上的中线,或作底边BC上的高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2)回顾性质1的证明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

  让学生模仿证明性质2,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问题:如图,已知△ABC中,AB=AC。

  (1) 求证:∠B=∠C;

  (2)

  (3) AD平分∠A,AD⊥BC。

  (4)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做BC边上的中线AD,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2.证明过程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展示后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方法一 作底边BC的中线AD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

  3.几何符号语言表述

  如图,在△ABC中

  性质1:∵AB=AC,∴ = 。

  性质2:

  1∵AB=AC,∠BAD=∠CAD ∴BD = , ⊥ 。

  2∵AB=AC,BD=CD ∴∠BAD= , ⊥ 。

  3∵AB=AC,AD⊥BC ∴∠BAD= , BD= 。

  4.典例分析

  如图,△ABC中,AC=BC,CD是∠ACB的平分线,AD=4cm,∠B=30°,求AB的长及∠BCD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每个小组说说自己的收获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50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则△ABC的周长为 。

  4.如图,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则∠DEC= 。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59783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