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数学课菱形优秀说课稿(5)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五:菱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的一名数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菱形》,该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第2课的第一课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所以,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我将以此理念为指导,对本节课进行构思与设计,设计中力求使“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下面我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㈠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菱形》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和矩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之后的延续和深入,是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以及探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又一个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探索,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

  ㈡ 教学目标

  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量和学习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菱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给图形下定义的基本方法。

  2.经历菱形的性质探究发现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在操作、观察、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验、猜想、推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在探究菱形概念与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审美情趣。

  ㈢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概念和性质而展开的,菱形的概念和性质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的概念与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基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差,不喜欢枯燥的文字说教的特点,所以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归纳总结”得出菱形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倡导我们: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倡“在做中学”,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反思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于小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简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但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说理能力较差,探究易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针对性与层次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简单推理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探究概念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概念是思维的的细胞,李邦河院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微不足道也。为了让学生真实经历菱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学生四人一小组,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拼出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各组展示活动成果,然后提出问题: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中,哪些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你认识哪些,然后教师指出这种还没有学过的特殊平行四边形叫菱形,并再次提出:你能根据给矩形下定义的方法给菱形下一个定义吗?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菱形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是:一般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不相等,而菱形的邻边相等,从而根据矩形的定义把菱形定义为: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菱形概念的概括过程。

  2.欣赏图片,感受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的理

  解自己所存在的世界,因此我选取了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片,在欣赏中,为学生在生活和图形与几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感受到:菱形的美是对称、和谐、简约的美,随之我激发学生,你想不想当一名设计师,把菱形点缀到生活中去?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名探索者,共同合作探索出菱形的性质。这样水到渠成的进入了教学的中心环节。

  3.猜想论证,归纳性质

  该环节继续使用学生在上一个活动中拼成的菱形,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形猜想菱形有什么性质。这个探究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遵循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逻旋上升式原则,按照学生从“直观操作→直觉猜想→合情推理”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问题情境。由于探索菱形性质的途径不唯一,所以我在探究活动中采取了分组合作的方法。在探索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里,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学习时间,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自主的去猜想、去验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说理,得到菱形的性质。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我预测:

  (1)学生从“边”的角度,可以由菱形的拼成过程,猜想到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他们能用菱形定义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验证出猜想是正确的。

  (2)学生从“对角线”的角度,也可以由菱形的拼成过程,猜想出“对角线互相垂直”,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学生不易想到,这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学生也不难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验证出这个猜想的准确性。

  (3)学生也不难发现菱形的面积不但可以用边长乘高来计算,由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性,也可以利用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来计算。

  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菱形的性质,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我适时引导:数学思维的美好,就在于探索、发现的过程,因为这蕴含着付出与收获的喜悦,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应用新知,体会美妙

  数学思维的美妙就是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或手到擒来,或曲径通幽,或峰回路转,高耸入云端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美妙,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把这一环节设计为“小试牛刀”和“大显身手”两个版块:

  (1)小试牛刀

  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菱形的性质,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题,这两个题目都是对菱形性质的初步运用。

  (2)大显身手

  经过以上两个简单的练习,学生已具备准确的运用菱形性质的能力,他们现在渴望能有一道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我把课本的例题设计成了一道开放型习题,在不改变例题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开放问题的结论,通过独立思考,生生交流,选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得出的结论并说出推理过程。我用板书给出例题的推理过程,既起到示范作用,又强调了说理的严谨性。

  这道题目既能强化本节重点,又分散了难点,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开放的情境中达到新课标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数学日记,总结反思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一个完美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学习与反思中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成长=经验+反思。为了让学生养成反思与评价学习历程的习惯,我对以往泛谈收获的做法加以灵活的变通,设计出了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的方法,

  通过写数学日记,学生学会梳理知识,自我评价。我会在下节课挑选出精品日记并展示,引导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7.作业创新,体验生活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综合与实践”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书写作业和实践作业两种类型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这节课画下完美的句号。

  四、板书设计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五、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本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利用教具让学生操作,通过实验,猜想,验证获得结论,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使他们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愉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实践性作业富有创新性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参与整个课堂学习,又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数学课菱形优秀说课稿汇总】相关文章:

1.《菱形》说课稿

2.数学菱形说课稿

3.关于《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

4.菱形说课稿范文

5.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6.《菱形》的教案

7.菱形说课课件

8.菱形课件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239846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