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一数学《》说课稿示例(4)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四:集合的概念 (说课稿)

  授课时间: 08 年 9 月 12 日

  授课年级、科目、课题: 高一数学 集合的概念

  使用教材: 必修1(人教版)

  说课教师: 刘华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集合的概念”,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下面我将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我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从教材我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

  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针对现在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计算能力差的特点,第一节课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太多的计算,通过大量的举例让学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础知识。

四、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3)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4)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1)集合的有关概念

  (2) 常用集合及表示方法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的集合 (不确定)

  (2)好心的人的集合 (不确定)

  (3){1,2,2,3,4,5} (有重复)

  (4)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 (是 的)

  (5)高一(12)班全体同学的集合(是 的)

  (6)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集合(是 的)

  2、教材P5练习1、2

六:总结

  1.本节主要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符号;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具有的特征.

  2.我们在进一步复习巩固集合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又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和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同学们要熟练掌握.

  篇五:新课标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集合与函数的内容历来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它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数学分支。高中数学课程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它是刻画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工具。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出结论,并能有

  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难点 :(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1)(要)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及相应的新符号;

  (2)(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准确表示具体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

  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增强直观形象性.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那么整个教学流程分这么几块)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

  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喊:高一**班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班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体育老师身边,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体育来说的一声“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是一个概念吗?

  2构建新知(那么构建新知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

  (1) 集合的含义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体育老师所说的“集合”是动词,而数学中的集合是名词。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就是数学中集合的涵义。

  师: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集合,也简称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同学们能不能再接着举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发言,教师复述其中正确的举例并板书出来)

  (1)我们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数

  (3)四大洋

  ······

  (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如A={2,4,8,16},则4∈A,8∈A,32( )A.(请学生填充)。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 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Q:有理数集

  R:全体实数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对象是否能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数学难题

  4满足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第四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认为x^2<0的实数解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集合没有。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应该叫做空集。

  例2(对于例题2也同学们容易错的题,这里主要是围绕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具有互异性展开,因为它具有互译性,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 课本P3例1 例4 课本P4例2

  例2, 例4主要是围绕着集合的描述方法展开。对于这四道题的设计,我们主要

  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开。通过对于例题的解析,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之后,能养成做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布置作业:

  一、课本P7,习题1.1 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5—P6

【高一数学《集合》说课稿示例】相关文章:

1.《手指》说课稿示例

2.《秋天》说课稿示例

3.高一数学优秀说课稿

4.高一数学集合试题精选

5.高一数学集合练习题

6.《北京》说课稿示例

7.精选《信客》说课稿示例

8.用QQ交流说课稿示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25903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