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常熟说课稿解读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常熟说课稿五篇解读

篇一:《生活中的快乐》说课稿

  《生活中的快乐》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初期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感动“欲求不满”,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忽视了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见,这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起点和支撑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他们才有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才会让挫折与失败成为他们人生的财富与进步的阶梯。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得以凸显和突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在第一个单元还是在全册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及当代学生及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并懂得珍惜生活。

  3、能领悟到“快乐他人也快乐了自己”的快乐真谛。

  教学重点: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快乐树、快乐调查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1)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引导:(1)“情感体验法”;(2)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流程图:

  课前互动—体验快乐 导入新课—寻找快乐 凸显重点—创造快乐 突破难点—感悟快乐 走向生活

  2、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这个课前互动,主要是让孩子们说一句话“今天,我 (心情怎样?),因为 ……”如: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站在这儿,跟同学们渡过愉快的四十分钟!以这样的两三句样句,让孩子们对自己今天的心情做个“定位”,为这节课的成效检验打下基础。

  【活动一】: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活动要求: “快乐”地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听听这首歌的旋律,再想想以往那些妙趣横生的画面,你感受到“谁”是快乐的呢?它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活动说明:快乐是因人而异的,各地各人的快乐感受都不一样,为此通过这部举国上下都喜闻乐见的卡通片,来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快乐情愫。)

  (互动说明: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对一些“快乐价值”进行导向,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对小羊们和大灰狼们的快乐有一个更概念性的认识。)

  小结:它们太快乐了!因为快乐,所以它们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它们自信、聪明;因为快乐??快乐的好处太多了!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快乐!(板书:生活中的。提醒学生“活字怎么写?”)(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孩子们很形象地感受到:生活就要“活得”这样“快乐”!)

  【活动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快乐调查表”。

  (活动说明:本堂课的“快乐大寻找”,主要是通过“快乐调查表”来完成,分“自己”“家人”“其他人”三类人调查完成,从最熟悉的自己到身边的家人再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人进行,使得孩子对不同类别人的快乐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这里主要是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完成“快乐是什么”的初步认识。)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君子之乐”“成功之乐”“集体之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

  市级思品展示课说课稿

  ——《我们的民风民俗》说课稿

  常熟市颜港小学 陈惠红

  各位领导、思品教学的专家和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在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思品教学,内心非常高兴。首先,我要感谢市教研室金老师、程主任和世茂实小的领导和师生们,给我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特别是能得到程主任的亲临指导,非常感动。说实话,作为市思品学科带头人,我觉得有些惭愧,分管着学校的思品教学,担任着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平时对这门课的研究我倾注的精力不是很多。今天这堂课,与其说是展示,不如说是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切磋。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主旨是: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贴近儿童的社会生活、引导儿童的社会生活、回归儿童的社会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力求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基于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课堂的理解,今天我执教的这堂课努力把自己作为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课前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采风家”进行网络搜索、查找和整理资料、采访等,对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有初步的认识,课堂上通过交流、共享、创新构想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共鸣,致力于让学生充实地过好这一次的教育生活。

  今天我执教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思品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有三部分内容:传统的节日、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传统的文娱活动。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比较广,需要两课时完成。今天我执教的这一课时就安排了“传统节日”并适当穿插“传统的文娱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风筝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春节、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围绕以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27827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