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乙烯》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乙烯》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乙烯》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乙烯》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赵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乙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幼师《化学》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乙烯》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幼师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乙烯的结构、实验室制法、性质、用途。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达到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乙烯碳碳双键的结构,知道乙烯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2.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3.了解乙烯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对有机物“结构(组成)-性质-用途” 关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树立运用化学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意识。培养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

  教学重点是乙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是乙烯的结构与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三、学生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有机物、化石燃料等有了非常粗浅的了解,上节课对甲烷、烷烃性质又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对乙烯是初次接触,没有以往的知识经验。

  另外,幼师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理科学习较为吃力,对数理化普遍不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分析,本节课较难教难学:实验难度大,用品多,操作复杂,实验用时较长;本课新概念多,比较抽象;本课内容多,知识点多。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创设积极的情境导入,同时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

  在学法上,学生主要以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

  因为乙烯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用时较长,为了节省时间,因此课前就将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装配齐全,一上课就先做上实验,在合适的时候再开始讲解。然后开始进行如下教学环节。

  (一)生活导入

  我们把化学课称为魔法师修炼课堂,本节课以多媒体为媒介,通过生活中水果商长途运输过来的水果都是生的,催熟后再出售,以及深秋时节棉农对向棉田打催熟剂的这样两个生活中的事实案例进行场景创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魔法-催熟,魔法精灵-乙烯产生兴趣,为探究乙烯的结构与性质做好铺垫。

  (二)直观演示

  用球棍模型直观演示从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过程,得出乙烯的结构模型,然后比较乙烯和乙烷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乙烯的性质与乙烷相比会有什么不同吗?推测乙烯的性质,再用实验来检验推测,边实验边讲解,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三)精心设疑

  思考1、甲烷、乙烷等烷烃一般不与氧化剂等起反应,乙烯却能够使高锰酸钾褪色,说明什么问题?

  思考2、烷烃能与卤素单质起取代反应,乙烯与溴发生的反应是取代反应吗?

  通过这两个思考,导向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乙烯中由于存在碳碳双键的结构,因此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容易被氧化,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四)形象模拟

  乙烯的加成反应与聚合反应是两个新的反应类型,既是微观的,又是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我用动画模拟了加成和聚合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降低了学生思维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反应实质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又灵活的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并配上了形象的图片。

  (五)当堂检测

  练习题从易到难,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本课小结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同学们谈谈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乙烯的了解有哪些,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七)作业与延伸

  留下本课的书面作业,同时留下家庭实验与思考题,并在微信群内投放拓展阅读材料:乙炔,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水果催熟和保鲜的一些材料等。

  六、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我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充课堂容量,创设积极的教学情景;可以发挥技术优势,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题,生动呈现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在微信群投放延伸阅读材料,拓展了课堂空间和学生们的知识面,深化了教材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索及发现的需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超越学科知识,对学生终生有益的。

  教学当中由于内容的紧凑性,在时间把握上应该更注意。在探究中要充分“想学生之所想”,做好充分的准备。

《乙烯》说课稿2

  本文就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四章第四节乙烯(第二课时)初步谈谈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大纲对乙烯的教学 要求是掌握乙烯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跟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燃烧等),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原理,简介聚乙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了解乙烯的用途。

  教材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来验证乙烯性质,若再配以一定习题,让学生反复演练熟悉,上述要求不难达到。但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为这种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重点是知识的应用——解题,且通过解题来熟练掌握知识点,以提高解决总是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缺乏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实际参与少,体验不深,理论联系实际少,且介绍创造发明的部分往往一笔带过,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是为了解题,为了升学,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即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兴趣不浓。

  在教学中应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从感知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培养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使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通过一些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正确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使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与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性发展。

  基于以上,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教育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乙烯原理及注意事项,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

  (3)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图,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4)重点是乙烯性质的检验及加成原理,引导启发学生发现新现象,培养分析总是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中采取了实验—推理—归纳—总结—巩固的教学方法乙烯教学模式。原因如下:

  乙烯教学是学完甲烷和烷烃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乙烯的分子结构来分析乙烯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使学生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学认识过程实际上是认识主体通过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寺客体信息的选择与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学生正是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客体牲关系,并加以区分和掌握,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同时还应看到:教学中主体与寄生体的关系必须通过主体自身的对象性活动才能自学地建立起来,学生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学生参与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不仅是构建,保持和应用知识的基础,而且促使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主体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通过主体参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窨;引导演算自我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3)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实验等被动式实验模式,忽略了在实验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化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设计实验能力是一种最高的水平能力,是活化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具体实验设计,为学生创造一

  种探索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俯实验精髓,提高实验素质和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要设计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知识和技巧的灵活应用,需要创造性地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享受科学实验成果,进而鼓励学生立志发现探索自然的奥秘。

  3、教学基本过程

  复习提问(4')

  导入新课,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并得出结论(18') 启发诱导,发现问题,设计并演示实验(10')

  阶段性总结(5')

  学生练习(3')

  教师总结(1')

  4、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1)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发动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2)在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的讲述中用动画模拟反应的微观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3)通过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乙烯性质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不足之处:(1)通过本节课发现,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很差,以后应加强训练。(2)由于时间有限,未能把学生收集的有关乙烯用途的资料进行很好的探讨与交流,学生的能力未能很好的发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0040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