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三节第4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

  下面根据我写的教案,把我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做一个说明。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节内容,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后,进一步的量化关系是角度,而两条直线平行后,进一步的量化关系是距离,而平行线间的距离是通过点到直线距离来解决的。此外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解析几何中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问题时,都要涉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于这一节是直线内容的结尾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交点、垂直、向量、三角形等),因此,一方面公式的推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公式的推导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很好的课题。通过公式推导的获得,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教学目标分析

  我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条:

  (1)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点

  (3)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按照大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基础和素质教好的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2)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转化(或化归)等数学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3)通过本节学习,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体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

  3、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说明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

  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我选择的是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通过一系列问题,创造思维情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教学用具的选用

  在选用教学用具时,我考虑到,在本节课的公式推导和例题求解中思路较多,所以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作为辅助教具。它可以将数学问题形象、直观显示,便于学生思考,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解题方案,提高课堂效率。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课标又指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五个环节来完成。下面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揭示本课任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多媒体显示实例,电信局线路问题,实际怎样解决?能否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

  学生很快想到建立坐标系。如何建立坐标系?建系不同,点和直线方程不同,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如何解决距离问题,由此引出本课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并推导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围绕两条线索:明线为知识的学习,暗线为特殊与一般的逻辑方法以及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渗透。

  2、具体教学安排:

  2.1 学生初探 解决特例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用解析几何方法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由于字母的运算有难度,引导学生从直线的特殊情况入手,这样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想到,如果直线是坐标轴或平行坐标轴的时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学生自己完成推导过程,选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2.2 师生互动 获取思路

  特殊情况已经解决,引导学生考虑一般直线的情况。通过学生思考,教师收集得到思路一:过 P 作 PQ ⊥ l 于 Q 点,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 PQ 方程,由 PQ 与 l 联立方程组解得 Q 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求得。

  我及时评价这种方法思路自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为此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2830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