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8和9的认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8和9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 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4)学习8和9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8和9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巩固数数8和9,让学生从各自的袋子中数出8或9根小棒,通过动手摆一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59页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第一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第二题,连线,要求学生按照从1到9的顺序连线。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突出8、9的.认识,采用主题挂图。简单而突出重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精心安排。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三大部分: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新授中安排各个环节恰当。

  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是,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本节课也有几处需要改进:

  1、复习这一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有点太多,复习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一环节和本课没有关系,舍去更好。

  2、本节课安排的知识点偏多,时间安排上比较紧,8和9的组成放到下一节课教授更好。

  3、上课过程中,应注意整顿课堂纪律,在教授本课关键处应有意识的停下来,根据需要,整顿一下纪律。

  4、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眼神的交流,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

  《8和9的认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 认知基础

  一方面,学生已经认识了0—7这些数,初步感知一个数作为基数、序数的不同意义,并重点掌握数的组成。因此,对于认识数的学习模式,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较多的接触8和9的经验,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计算8和9的加减法了。但学生对于8和9的认识还停留在潜意识上,对于它们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意义还缺乏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2、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8、9的基数、序数含义及8、9的组成。

  教学难点是:8、9的组成。(这也正是本节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直接为学生继续认识11—20各数打下基础。本节课可以说是学生系统认识数的过渡教材,因此,学好本节课显得尤为关键。

  3、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的过程,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 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8、9的组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逆向思维和简单推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环保意识。

二、设计理念

  1、 注重数学学习的联系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将学过的数排排队,就是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练习中又为后续知识8和9的加减法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2、 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3、 注重数学思维的价值性。

三、教学程序

  下面我分四大环节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 引——创设情境。

  利用瑞安正在评文明城市这一时事,引出书上的主题图,渗透环保意识。

  (二) 探——展开新课。

  1、8、9的基数含义。

  (1)找一找。(主题图)

  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

  D、有8个小朋友。

  E、 黑板下摆放着9盆植物。

  F、 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G、有8个同学和1个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一定方位来数。

  (2)举一举。(生活实例)

  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用到过8、9吗?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据,贴在黑板下方或在投影上展示。

  (3)揭题:8和9的认识。

  2、8、9的顺序。

  (1)计数器。

  逐一拨珠子,让学生数,提问:7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8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

  (2)直尺图。

  标上数字,顺着数,倒着数。请学生看着计数器和尺子图说说8、9分别排在哪里。

  1、 比较7、8、9的大小。

  出示三幅点子图,说说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请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汇报:7<8 8="">7 8<9 9="">8 7<9 9="">7

  4、8、9的序数含义。

  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图略)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把左边的8盆花圈起来。

  在从右数第9盆花的上面画上△。

  5、8和9的书写。

  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各写1行。

  6、8和9的组成。

  (1)把8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

  (2)把9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你能分得又对又快吗?

  (三) 练——巩固延伸。

  1、 花儿竞开放。(图略)

  先找到规律,然后在花或叶子上填上合适的数。

  2、 花下藏着几?

  ( )( )7( )

  (二) 理——回顾总结。

  今天学到什么知识?学得开心吗?数学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你们进一步探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4122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