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初中物理《杠杠》的说课稿(3)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初中物理《杠杠》的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八年级物理第12章第1 节。下面我分六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杠杆》是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即便是在科学知识的考察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社会。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念。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法,包括发现法、讲练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教师将下载相关素材、选择合适的练习题制作成幻灯片,以备教学使用。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思维分析 :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

  生们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的学生思路不够宽阔,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知识储备 :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学法

  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杠杆②解剖杠杆—展现新知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④课堂实验—得出结论⑤交流讨论—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

  ⑴.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通过两个跨越历史长河的机械变迁,向学生展示机械历史发展的历程,反应人类对机械的不断探索,这对于杠杆概念的引入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重要意义。

  ⑵.解剖杠杆—展现新知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如………..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杆的本质特征。

  这个教学片段从一些较复杂的实例中抽象出杠杆的物理模型,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领悟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图片来认识杠杆。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他们就利用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通过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跷跷板、船浆、抽水机、撬棒等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诉同学:他们都是杠杆,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它们在工作中的特点,教师与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在同学掌

  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进入问题教学。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仔细观察撬棒撬石头的事例。介绍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力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我觉得应该充分运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借此让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3)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练习,教师监控,予于指导。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通过练习1:撬棒撬石头的杠杆五要素图。练习2:跷跷板的示意图。

  (4)课堂实验 增强体验

  用秤杆称说称平了,过渡到杠杆的平衡。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的设置是为下面的学生分组实验做好铺垫。这类认识上的问题,仅靠讲解很难达到要求,需要提供适当的实践体验机会。

  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长短可能有关,动力臂越长动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获得的实验数据得出二者是反比例关系,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猜想符合逻辑、有理、有据,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会用到本节课一半的时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老师正确引导,让学生猜想到可能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杠杆没调平衡?始终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与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监控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加减乘除,找规律。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5)接下来是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时的两个问题。

  最后,总结反思 提高认识

  本节课过程过于平淡,学生的实验速度缓慢,导致时间不够,本来让学生找规律的,结

  果老师匆匆忙忙的找出规律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交流与讨论的两个问题只好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初中物理《杠杠》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1.初中物理《杠杠》说课稿范文

2.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3.初中物理说课稿

4.初中物理说课稿

5.初中物理说课稿格式

6.初中物理质量说课稿

7.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8.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60753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