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小学语文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板块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四个方面来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老舍先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的经历,描绘了草原的自然美景和主人的热情好客,表现了蒙汉情深。作为本组课文的首篇,对本组课文的教学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根据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我将从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析优美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情深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感受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情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法学法必须遵循课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为此,我将采用引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法展开我的教学。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等学法学习。

  各位评委老师:接来下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我将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呢?是不是有种置身大草原的感觉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到大草原看看!——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此,我将按排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做好批注。待学生阅读完毕,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教师随机点名学生回答,适时点拨进入下一环节教学:

  (三)研读品析,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的能力。为此,我将安排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草原之美的?阅读完毕,点名学生回答,现有学生自评反馈,教师再做总结。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文章重点句子,让学生朗读感悟,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学生朗读感悟后,同桌间交流体会和感受,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基于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体现。

  (四)总结全文,深化巩固

  经过前几个环节,对课文的分析学习,教学进入了总结阶段。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大草原录像。播放过程中要求学生观看,看后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感受。这一设计能从视觉上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是应当以此为新的起点,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热情,为此,我将本课的作业设计为:

  1、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安排,下面我将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的导航图,根据作者写作思路。我将在黑板板书:

  自然风光

  草原 蒙汉情深

  风土人情

  这样设计的板书形象直观,简明扼要,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2

  第一板块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前面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做了一些孕伏。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第二板块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我将从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比赛了,冬锻比赛中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

  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的主题图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并从中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8+17 17+28

  2.观察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都是来求出参加跳绳的人数,猜猜看结果可能会怎样?(相等)

  3.学生计算,媒体演示,用等号连接。

  4.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5.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

  6.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个发现肯定是正确的?为什么?

  7.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8.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9.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追问:现在我们有了几个这样的等式,能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正确了呢?(学生说还不能)

  10.追问:到底要举多少个例子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足够多)

  11.达成共识: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

  12.学生自主举例,并且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

  13.从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来看,都能够证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个猜想。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发生变化的例子?

  14.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展示后教师小结: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麻烦、不便时,教师及时让学生采用 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很适合学生的胃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5.小结、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列式计算,发现了规律,又自由列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了规律,最后探索出了一条重要规律。其实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我们刚才发现的加法中的这条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b+a表示。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这一个问题,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添上括号后表示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跟第一个数相加,结果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算算结果又是多少?。(68人)

  (3)比较答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5.小结:从刚才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要用语言来表述这个发现,好像有一定的困难,那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的发现呢?

  6.交流得出:(a+b)+c=a+(b+c)

  7.这也是我们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看,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8.让学生举例交流。

  9、比较发现,举出的例子都能够证明我们的这个发现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淡化规律的表述,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规律的好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感到用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直接用宇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优越性。

  10.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读字母公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

  18+(24+□)=(18+□)+32

  (18+□)+b=18+(a+□)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老师这里有两行树叶,上面都有数字,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请把他们连起来。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加起来会是1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时,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练习题。第一个练习让学生用手势答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第四小题中的等式同时综合运用了两种运算律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学生体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比较计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结合第三个练习题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加法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规律的?教师:是啊,运用这些方式能够找到一些运算中的秘密,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用处非常大。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让学生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回顾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反思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整体建构,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使上述过程能够流畅进行,我将准备挂图,从上述我所设计的教学看,我所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学法主要有合作交流学习法。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9763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