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说明

  《大作家的小老师》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课文分为3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萧伯纳有一次在莫斯科访问时与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玩了很久。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但小姑娘出乎意料的回答,使萧伯纳为之一震。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写萧伯纳对这件事深有感触,并从中受到教育,认识到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逊,并认定那位小姑娘是他的“老师”。

  故事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人物对话中体会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以及宽广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作家

  你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吗?

  2.师用红笔添上“大”

  什么样的作家才能被称之为“大作家”(名气大、才气大、成就大、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3.板书:大作家的 老师

  想一想大作家的老师一定会是怎样的呢?

  4.师用红笔添上“小”,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5.大作家、小老师分别指谁?你们了解萧伯纳吗?

  6.大作家萧伯纳把与你们差不多大的这个小女孩当作老师,说到这,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二)检测预习,掌握基础

  1.我们在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现在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字词)

  萧伯纳 文豪 口吻 预料

  娜塔莎 苏联 告诉 教育

  感触 意识 谦虚 教书

  作家 自夸 惊喜 访问

  纠正学生读错的生词。着重讲解“教育”和“教书”中“教”这个多音字。标注字音并且范读、领读。

  2.小组合作,听同桌朗读纠正错误。齐读生词。

  (三)自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简单的知道了大作家和小老师究竟是指谁,那你们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吗,以及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作家为师呢?现在让我们先自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关萧伯纳和娜塔莎的有关介绍。

  2.ppt出示有关萧伯纳的简介,找同学简介。(这时候学生会说他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

  3.通过读书,你知道那位被大作家称为小老师的小姑娘长什么样了吗?(生读文)谁来说?(出示图片)你看,的确很可爱!就像你们一样可爱呢!我们来一起来描述。(齐读)

  4.这样一位可爱的小女孩真让我喜欢啊,更让大作家肖伯纳非常喜欢,所以同她玩了很久。

  (四)精读课文

  1. 大作家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他的老师呢,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这两个问题稍微有些难度,别急,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在第几自然段,并且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读课文,讨论交流,师巡视引导)。

  2.小组汇报交流(适时的寻找到亮点进行评价)。

  3.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他说这番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导朗读。

  4.萧伯纳是同小姑娘玩了好久,在临别时才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不过是想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但小姑娘又是怎么说的呢?来读一读她的话吧(出示文字)不过小姑娘说这话,萧伯纳一开始没想到,文中有两个什么词能说明萧伯纳一开始没想到的。

  5.指生回答。“竟”和“出乎意料”说明了什么?

  6.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姑娘,应该怎样读?

  7.一个是有名的大文豪,一个是苏联小姑娘;一个心中暗自得意,一个可爱又聪明!多么有趣的一段对话!谁愿意分角色读一读?出示文字。

  8.小结: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姑娘的话不禁让萧伯纳出乎预料,还让他不觉为之一震,萧伯纳从小女孩模仿他的话语中,看到了自己竟然这么自夸。小姑娘的话就像一面镜子,让他看到了自己骄傲的样子。

五、作业

  1.把课文中的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2.完成《资源与评价》相应习题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与目标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学法分析:

  我班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对查找和收集资料有一定困难,仅有极少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有限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五、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景(3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音乐《月牙泉》,在凄美的旋律中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广袤的草原,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画面,就是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导出了课堂探究的问题,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很远的事物如在眼前。)

  阅读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生讨论交流

  就如同学们听说的那样,罗布泊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题目,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还有更惋惜,难过的呢,老师带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师解说图片内容。

  (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37分钟)

  (一)略读课文,整体感悟(12分钟)

  我们在欣赏图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

  多媒体呈现表格:

  对比的事物

  (写了什么)

  对 比 情 况

  (怎么写的)

  心灵感受

  (为什么这么写)

  过去

  现在

  胡杨树

  用“看到这些变化,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塔里木河

  罗布泊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5分钟)

  本文是篇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下面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以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并做点赏析,并试着带着感情来读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听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曾几何时,罗布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但是现在的罗布泊却成为一个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麽?(多媒体出现罗布泊“今昔对比篇”:出现今昔对比图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 )

  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超越自我(5分钟)

  师:昨天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但今天“罗布泊似的悲剧”却还在我们身边上演,(多媒体呈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学生生活中的浪费水及水污染现象等方面的图片制成连环画面,在学生眼前掠过。)面对今天的“罗布泊似的悲剧”,你想说点什麽呢?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廉顾不足。

  3、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4、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9905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