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了较系统的基础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地形,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简略,可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本节课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课堂上,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底和坡度陡缓;了解绘制等高线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态。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遇到的地理问题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三图;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植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识别山体部位。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估算海拔。

  5、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

二、说教法选用

  1、“海拔和相对高度”。通过提问:为什么楼房河人说西岱顶的高度为800多米?而我们却说西岱顶的高度为1544米?从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高度?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2、等高线。由海拔引出等高线,通过视屏(演示法)让学生体会等高线制作过程及原理,绘完等高线后重叠成山地模型。并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制作山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动手操作法)。

  3、判读坡度的陡缓与估算海拔。

  通过(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识别山体部位。

  多媒体演示以及山体模型(演示),经过(讲练结合法)完成目标。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动手根据等高线制作山体模型,对照山地模型和五种山地地形形态,比较和归纳“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的特征,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坡度的陡缓,问题探究,讲练结合等。这些都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自我破解难点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我们家乡著名景点西岱顶去旅游(播放西岱顶自认风光视频)。刚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西岱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状态呢?那么,我们又怎样把这高低起伏的状态在平面图上反应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出示想一想,七年级刘涛同学从老师那里知道西岱顶的主峰是1544米。可是刘涛暑假和同学到西岱顶去旅游,楼房河小学的袁宁却告诉他,在他们那里看到的西岱顶主峰只有800多米。这下刘涛就不明白了:同样是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高度?你能不能帮助刘涛解答这个问题?设置悬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1)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不同(课件出示课本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

  (2)教师讲解概念。

  (3)回归解决生活地理问题:西岱顶的两个高度分别是什么高度?

  三、等高线地形图

  根据海拔承转到等高线地形图

  (1)演示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动画,由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以及什么是等高线。并由此引出等深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2)动手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山体模型。

  (3)问题探究:

  估算海拔,讲授估算海拔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

  通过选择容易上山的路线认识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山体模型上指认山体部位的基础上,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五种山地形态,比较和归纳出五种等高线形态的特征,尤其是“山谷和山脊”。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

五、小结与作业小结由学生谈收获(更容易反馈学习信息),作业由学生自行设计(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2156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