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课文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文体短小精悍,叙述生动,三年级学生已学习并了解了寓言这一文章体裁,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较好理解。。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C: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三、说教学理念
这节课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阅读教学。三年级是个特殊时期,由低段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阅读阶段的过渡时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我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重视字词学习 虽说字词的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个别难写、难认的字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怎样学习寓言的方法, 让学生以后在自学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词中,理解辕和辙中学生是通过理解的,抓住课文南辕北辙的那个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点,我在设计中让学生小组内竞赛看谁读得最好,设计以导演演员这样的环节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力争本课教学中体现由师教生学转变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表扬鼓励,用使学生对学习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希腊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课堂上我设计当导演,当演员这样让学生喜欢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用尝试给人物加上动作、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努力实现这样的一种课堂学习状态: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眼发光,小嘴常开,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课的目标,我设计以下6个环节:
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含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自由读文,小组内竞赛读通课文→体会文本,小组合作演绎文本→拓展文本,了解寓言的生活意义(教育人)→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的完成,主要分以下四步:
㈠、师、生、文本之间的交流:
你读过哪些寓言?文章围绕哪句话展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整体把握全文,梳理顺序)
㈡、生生互学,老师适时点拨
1、同桌互助解决字词问题。
2、小组竞赛、互学,创造性地表演再现文本,教师给予适当地指导,
3、教给学生相互评价的能力,同桌间评价字词的掌握,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㈢、落实口语训练,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拓展文本的外延。
2、教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当今还有个别学生2300年前的古人批判过的愚蠢事情。个别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南辕北辙》现象:(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进行两个口语训练:①说说你知道的当今社会《南辕北辙》的事例。
②你想对故事里的那个人坐车人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
㈣、 布置作业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不少像《南辕北辙》中的那个人一样做愚蠢事的人,希望同学们课下能找来读读,并在晨会上展示。
《买椟还珠》、《杞人忧天》、《掩耳盗铃》、《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
这些愚蠢的人做一些事情听起来很可笑,可是却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希望你不仅能会读、会讲,还能用这些故事去教育身边的人。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思路
《小蛇多多》是一篇富有童趣、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它以小蛇多多看见各种水果为线索,引出了故事的主题,拥有吸引幼儿的趣味性、以及引发幼儿思考的逻辑性。因此,我把这一故事作为激发幼儿大胆讲述的载体,开展活动设计,并对故事进行了加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本活动主要通过情境引导和思维引导两大策略推进。一方面通过教具、问题等情境,努力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支持性语言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渐进式的思维引导:从看见水果说它的形状的正向思维,转接由黑色的水果的形状猜测是什么水果的逆向思维,再过渡到“肚子里的水果都飞出来”的跳跃思维,把活动引向高潮。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三方面出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感知物和形的匹配。
2、通过欣赏故事,感受小蛇吃水果的有趣情景,懂得好吃的东西不能吃得太多。
3、学说“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的句式。
三、重难点分析:
活动的重难点,离不开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这是相辅相成的。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分别如下:重点:学说“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的句式
本次教学活动属于语言活动,根据语言领域中小班“喜欢阅读会有序看书,能发现、讲述画面中有趣的人或物”的目标,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为学说一句话。在纵观整篇故事后发现“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这句话,富有趣味性,且便于幼儿用动作表达,适合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因而,将其设为重点。
难点:能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并能根据水果的形状来猜测水果的名称。
小班幼儿由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的限制,看着水果图片来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还能够应对,毕竟这几个水果比较常见,幼儿接触地比较多,而使用逆向思维,根据水果的形状来猜测水果的名称,则对与幼儿有一定难度,一时难以回答。
四、说活动准备
1、图片:香蕉、葡萄、苹果、西瓜各一个。
2、《小蛇多多》ppt。
3、小蛇教具,大肚子的小蛇图片。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学习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演示小蛇教具,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介绍小蛇多多。
之后,出示大肚子蛇的图片。“咦,多多怎么了?他的肚子为什么会这么大呢?”引发幼儿好奇,引出故事。
(二)引导幼儿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因为故事后面的部分有些相似,而幼儿又善于模仿,所以只要将这一部分吃透,下面的内容幼儿就相应容易接受。
首先,出示香蕉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样的香蕉?小蛇多多看到了一根的香蕉。他会怎么做?然后,在讲到“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香蕉”的时候让幼儿学一学‘啊——呜’一口吞的动作,并边做动作边学说这句话。
小蛇多多吞下后,他的肚子会怎么样呢?引导幼儿回忆吃完饭自己的肚子是什么样的,为下面小蛇多多吃的肚子很撑、很难受做铺垫。
接着用相似的方式讲诉葡萄,幼儿就很容易接受。但是一直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单调,幼儿容易感到无聊。因而我又设计了猜测游戏,引导幼儿讲述:小蛇多多还是没吃饱,它又扭啊扭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这一下它又会找到什么好吃的?拿水果图片,出示部分,让幼儿猜测,吞下了什么水果。
之后,我又加大了难度,出示黑色的水果的轮廓图,让幼儿来猜吃得是什么水果?以此,增加趣味性,吸引住幼儿的兴趣。
(三)运用PPT的方式,讲述故事后半部分: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多多的肚子为什么会那么大呀?多多都吃了哪些水果?小蛇多多吃了这么多的水果以后,肚子会感觉到怎么样呢?”的问题。通过提问“你们有没有像小蛇多多那样,看见好吃的东西就一次吃很多呢?感觉怎样?”
以此得出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一次吃太多,吃多了肚子会涨涨得、很难受。最后,简单地讲诉多多后来的事情,完整故事。
(四)结束:
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一遍故事。听的过程中,再与幼儿共同说一说句子“多多‘啊——呜’一口吞下了(水果)”,加深印象,达成目标三。并在故事听完后,再次提醒幼儿: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一次吃太多,吃多了肚子会涨涨得、很难受。达成目标二。
六、说教学法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并且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在理解故事内容时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我通过播放ppt课件,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而且,我有效地将语言与幻灯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猜测法:出示水果图片的部分,让幼儿猜测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的轮廓图,在让幼儿猜测。
3、暗示指导法: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身份。改变以往的说教方式,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暗示幼儿,充分体现了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4、动作模仿法:幼儿好模仿,我在学说句式时,让幼儿模仿‘啊呜’一口吃东西的样子,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51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