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实用的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

  《花脸》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中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并不难,这篇文章是散文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精品散文的选段,语言质朴,“我”种种童趣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非常出色。对于学生学习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情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2、教学目标

  六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圈画出重点词语,感受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动作和心理表现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我”对花脸的心理感受描写以及我戴花脸的动作描写,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而通过关键语句(包括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体悟“我”对花脸的喜爱、我对英雄的崇拜。而通过花脸这一民俗理解“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于如今远离传统民俗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因此我将这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六(4)班孩子学习较认真,但还不会深入文本分析课文,学生以前的语文学习较死板,思维不太开放。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朗诵阅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为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我设置了过年的情景,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导入新课。因为学生课前已预习了解花脸,让他们说出对花脸的理解,老师加以明确,这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

  (二)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1、听录音

  我没有让学生自己读,而是先听朗诵录音,听录音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对于从农村小学毕业的六(4)孩子的普通话规范也有好处。

  2、感知内容

  在听完录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三)、深入文本、感知情感。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一个对学生来说有点挑战性的问题,

  1、作者是怎么写出自己对花脸的喜爱的?他对花脸的喜爱有有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阅读并体会情感,在实施这个教学环节时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分析,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而我作为一个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抒写情感的方法。

  (四)探索主题、拓展

  学生大多能理解作者对于英雄的崇拜,但是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一情感是大多数学生无法依靠自己理解到的。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从作者喜爱的关羽脸谱的原因中我们能悟到什么?”让学生先说,自由发言,自圆其说。在此基础上我再深入补充,将主题讲透。在我看来,“自由发言,自圆其说”能避免解读文本主题的唯一性,因为文学教学的重点不是解读主题,而是学习艺术技巧。另一作用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说说你喜欢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让学生利用说的机会充分锻炼自己的口才,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五)、总结

  我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回忆这堂课的所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内容、艺术、主题方面学习文章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每课练习》作业

  2、写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描写中要体现出你的喜爱。

  每课练习中的课内阅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知识,而课外阅读也是冯骥才所写的《捅马蜂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冯骥才,其中的练习也具有针对性。

  小习作练习是让学生将课内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真正能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

  五、说教学效果

  整体看来,这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注意力比较集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朗读体会到了人物情感,部分学生学会了通过人物描写去分析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在主题探索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课后的作业来看,学生对于基础字词的掌握不太好,这主要是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梳理生字词所致。

  这堂课的另一问题是缺乏较好的教学技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我以后课堂教学急需改进的地方。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来说一说《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是分析学生,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第四部分说教学设计,第五部分是说教学效果。

【说教材】

  《黄山奇石》是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是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析学生】

  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具有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说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说教学】

  这堂课的教学,应抓住“奇”字,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体会到了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读课题后,我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我用课件出示“奇”的几个义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最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一说其他的奇石的样子,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时,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黄山的“奇”。

【说效果】

  通过看图,了解文章大意到突破重难点,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形象性、直观性,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课堂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其实有些地方让学生读可能比讲更好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5810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