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33—35页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合作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活动教学形态,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四. 说教学手段

  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轻松、愉快的理解并掌握教学知识,《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五. 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的源泉。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假如今天是小明的生日,我们给他送两件礼物(课件展示礼物),为了使礼物看上去更精美,我们想把它包装成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这时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那至少应该用多大吗,面积的彩色纸来包装呢(课件展示漂亮的彩色纸)?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然后闭上眼睛,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初步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2.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通过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深刻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课件演示),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课件演示,完善板书)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洁的算法,使计算优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培养学生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从而突破重、难点。

  3.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 应用新知,拓展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巧妙的设计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例2)。引导学生求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通过计算自己会发现,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课件演示,完善板书)

  这个环节中,我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 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计算制作这样一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课件展示)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展示)

  我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在应用中学数学的思想。

  (五) 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各个面的面积相加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各个面的面积相加

  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使学生一目了然,还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图文并茂的设计,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了掌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43826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