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感受作文

【必备】感受作文六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受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受作文 篇1

  我喜欢阳光,因为它明亮,鲜明,温暖。

  喜欢有阳光的日子,独自步入乡村,任山风飘动我的秀发,吹拂着满山,水的静寂和摇曳挺立的小花瓣。

  天地属于我,我属于整个天地。

  我喜欢这种悠悠闲适的静寂,捕捉,享受这种静寂。

  当风带着花草的芬芳轻爽幽幽的吹来,吹动树叶奏响笑语般的声音,只有在春天,它才会有这样动听,欢快的歌谣。那翠绿的山树水草般柔曼山谷。柔韧的叶片触吻着天穹,昂扬而又挺拔。

  山顶处独倚树下,风过时,看柔柔的水推拥起粼粼的波浪。乱绪俗事飘飞蓝天之上。宁静的山川,低处的水,高处的树,在我的心弦上流淌。明朗的阳光给我健康的欢快的心情和暖暖的梦。微风如一双抚琴的手,吹落心中的尘渍。山水给我真实的素朴,有诗的旋律跳跃,有动感的音符在飘动。

  湛蓝的天空在阳光下格外的清澈。花丛土径格外的深幽,有小鸟翻飞在那浓郁的树林中和净洁的晴空之上。站在山顶,我凝神谛听植物葱郁的生长,在这深沉博大的土地上,使我体会到,自然给予人的豁达,激奋,开朗的心灵,给予人精神上的启迪。

  这种暖暖的阳光,伴随着我度过许许多多困惑不安的日子,使那长长烦燥的日子,变的充盈而又欢悦。

感受作文 篇2

  玻璃缸里的那种,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爆米花。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大雪一场跟着一场,屋檐里的冰凌晶莹剔透挂得老长老长,像悬着一把把闪着寒光的剑。冬夜是那样漫长,天一黑,家家户户就关了门,把寒冷挡在门外,屋里是温暖的因为有融融亲情。

  我们家有个土坯砌的很大的炉子,冷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就坐在炉台的矮凳上取暖。炉子捅得很旺,上面架一口铁锅,父亲把早已挑好的粒粒晶莹饱满的玉米倒进锅里,小心的翻炒。待玉米微微发黄,就盖上锅盖,一会儿就听见啪啪的响声。玉米在炸花,锅盖掩不住的香味飘了出来,满屋都是游动的香。我们几个的馋虫早被勾了出来,巴巴地等着。父亲就掀起锅盖,把长长的竹筷伸到锅里夹玉米花,我们伸着小手等着。父亲把玉米花放到手里,小心地吹凉,再递到我们手里。我们接到手里,就迫不及待放到嘴里,咔嚓一咬,香而且脆生,口感很好。我们等着父亲把一颗颗的玉米花用竹筷夹起,放进手心吹凉,再递给在炉台上围成一圈的我们。

  我们细细的咀嚼品味这冬夜里最美的点心,幸福在心里开花,泛在被炉火映得通红的小脸上。父亲始终笑着,很耐心。母亲坐在炉边,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缝缝补补,不时地抬头看我们笑,孩子多,个个皮实,她永远有补不完的补丁,纳不完的鞋底。大孩的衣服改小了给小孩穿,大人的鞋底剪去一圈,做成布鞋给小孩子穿,她手指长年带着个顶针,像戒指一样,随时准备好为我们做衣服。

  等我们把一干瓢的玉米炒成玉米花吃了以后,夜渐渐的深了,小弟小妹打着呵欠去睡觉了。可是,母亲还不能睡,还有许多针线活要做。她白天得下地干活,是没有时间的,全靠晚上这点时间做针线。父亲拿一本《杨家将》或者《隋唐演义》在一旁陪着。吃过爆米花后的我,变得特精神,缠着父亲,让他讲给我听。我的爱听评书,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受父亲的熏陶,我很小就识好多字,很早的'时候读《秦琼打擂》,读《说岳全传》,慕贤良,恶小人。小学三年级我就天天捧着半本的《三国演义》,读得津津有味。我的大学学中文,毕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喜欢写点文字,也多多少少受了父亲的影响。 寒冷的夜晚,因为亲情融融,所以就有了浓浓的暖意,并不觉得冷。

  那时候,村里也有走街串巷地炸爆米花的。他有一个在火上的黑乎乎的滚筒,在火上烤着着。有一个敞口的木箱子,火候到的时候,就两手抓了滚筒的扶手向箱子里摔去,一声巨

  响,热气滚滚,爆米花的香味,一下子在大地上漫开。白花花的玉米花,装了半木箱子,谁家的玉米,谁就拿着篮子装,在一旁瞧热闹的我们,我们哄笑着去捡撒在外边的。可是感觉总没有父亲炒的爆米花香,里面似乎少了点什么。

  今天,又看到这样的爆米花,我买了一袋,回家的路上捏了一枚放到嘴里,因加入牛奶和香精,总感觉味道不是那么纯正,不如小时候父亲做的爆米花好吃,可是我们再也吃不到了。这么想着,心中的怀念和悲痛一下子不可遏地揪住了我的心!

感受作文 篇3

  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与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与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过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biaodazijidemouzhongganshouhesikao/424655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