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高考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指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当前,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为我省的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内容取向;二是促进教师评文观念的转变,多鼓励那些能够从实际生活选材的好文章;三是在作文教学中也注意更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

1.为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内容取向。

  笔者认为既然高考分省市自主命题制度将长期实行,既然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题方向,我们就应该在尊重写作规律和有助于提高我省写作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为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明确的基本取向。换一种说法,这个“基本取向”也可以理解为“鲜明特点”,也就是说,点,而且让大家都知道,从而形成对中学生写作的很强的导向作用。目的是让广大师生经过几年的思索和实践,知道在这样的一种基本取向内,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并且知道好文章应该是怎样写出来的,从而发挥出考试促进教学的良好效能。

  这个“基本取向”不能狭窄,要有相当的丰富性;不能脱离实际,要与中学长期的作文教学保持很好的延续性;也不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但不偏离,相反,还应是有利于我省全面推开的课程改革。因此这样的“基本取向”就只能是紧密联系生活,就应该是便于学生表现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所思所悟,便于学生写真实的自我。笔者感觉,从我省过去三年的作文命题来看,这一特色是不够明显的,因而有必要形成共识,以明确共同的努力方向。

  能否形成这种共识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着能否把考试这一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引入到教学中来。人都需要鼓励,需要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教师如此,学生也是如此。而高考的形式与成绩又是大家所极为关注的一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实在应该让大家方向更明确些,努力更富成效些。

  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材。2006年开始,我省各地市高一普遍选用的人教版必修教材有一个很大优点,那就是写作训练设计得比较好。例如第一册中有四个写作专题:

  (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3)“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4)“‘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每个专题又分三部分内容,即“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整个内容有很强的指导性,又始终以“写”为核心,很实用的。比较我们以往教过的写作“教材”,它最成系统,最好运用,尤其是它注重从基础抓起,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联系得比较紧密,是很难得的。有了比较理想的教材,我们更应该考虑一下,考试命题应如何与平时的写作训练结合得较好一些,如何让教材的优势在我们平日的写作练习中得到发挥。集中精力和明确目标,往往是办好一件事的有效方法。阅读可以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写作为什么不可以突出重点,着重培养最有用的那一部分能力呢?生活中退与进往往是相对的,乍一看,在一段时间内为考试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取向,好像范围有所限定,好像是一种退步;但如果它的导向性增强了,与基础训练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学生作文因此更加本色了,更能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和真实面貌了,那就应该看作是一种进步。

  我们现在其实很需要这种进步。

2.实现教师评文观念的转变,多鼓励联系生活的好文章。

  说到教师评判作文观念的转变,我不由想起20xx年中考评卷中的一件事情。有一天,评一篇《语文为我们架起友谊的桥梁》的作文时,老师间意见有些分歧。作文内容是写“我”(看得出,“我”是一个腼腆的姑娘)原本不喜欢语文,上了中学以后对同学、对环境也都感觉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对同桌,更感到与自己性格差异很大。有一天老师要求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同桌》。“我”一时竞不知从何下手,可同桌却写得很快,不但写出了“我”的很多优点,而且写得很像“我”。“我”读了很受触动,便也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这位同桌。两个人通过互看作文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此便经常交换阅读。这样,“我”不但培养起爱写作文的好习惯,还因此而有了一个好朋友。当时一部分老师感到这作文写得很朴素,很实在,还很有性格特征,是一篇好文章;尤其是感觉作者对“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很真切,在领悟力上也显得很突出,更应当给予鼓励,可判为一类卷。可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它行文较粗糙,语言也不很美丽,应评为三类卷。我觉得这个例子表明教师在评文标准上其实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一些人较注重语言、形式,一些人则更看重内容、情感。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一时很难做到文质兼美,于是老师们的意见就难免会有分歧。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两类文章同时出现在教师面前,一类是生活气息浓郁,兴致勃勃,而语言切相对幼稚;一类是文化色彩明显,语言也相对精致而“成熟”,但却有较多的模仿借鉴痕迹,那么教育更看好哪一类呢?――实际情况是往往更多地肯定后者而忽视前者。这当然很值得商榷。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的喜好对学生平日的写作正在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反映为他们的作文状况。

  评文标准的转变其实取决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大家,写作的核心过程就是学生实现“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有从现实生活、从所闻所见的客观事物实现向思想认识的转化,然后才会有从认识、情感向文字的转化。在这双重转化中,第一重是基础。第二是关键;第一重联系着更多的人文性,第二重显现着更多的工具性,都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偏废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第一重转化关系着人的整体提高,非常困难,而且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就可以承担得了的,因而大家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第二重转化上来。但没有第一重转化就没有我们所期望的第二重转化,因此我们往往对学生所写内容感到不满意。现在我们要实现教学思想转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当回避的,不但不回避,相反,还应看到它为我们语文教师展示才华和对学生施加影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记得顾振彪先生曾经说:学生对写作没兴趣,是因为没有“动情点”,而没有“动情点”又是由于思想和情感境界比较低下的缘故。因而培养写作能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促使他们从根本上提高的过程。这当然很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表明,要承担起我们应当承担的工作,对我们教师来说,又首先面临着一个再学习和再提高的任务。而且牢固地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教师来说,或许还是最为重要的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aokaozuowenzhidao/8255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