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滚蛋吧!肿瘤君》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滚蛋吧!肿瘤君》电影观后感

  第1篇:《滚蛋吧!肿瘤君》观后感

  《滚蛋吧!肿瘤君》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稍作改编的故事。起初我并不知道谁是熊顿,因为这部影片,我特地去了解了,谁是熊顿。其实熊顿是个漫画家,她一直在用漫画阐述着生命的可贵,阐述生命不只是自己的,因为它在一直影响着关心你和爱你的人!

  直到看完了120分钟时长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我发现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在影院里的100多个观影人中,大家在看这部影片的前30分钟的时候,我计算了因影片而笑的次数超过了13次,效果甚至超出了近期一些口碑好,票房高的影片。这些笑料不是刻意的一些段子,而是熊顿这个人物,她对生活的态度,她把生活看成一个笑话,所以她的行为,她的语言也自然成为了笑话。

  这里说的笑话,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的“笑话”,而是她对人生的理解比我们大部分人都要看的透彻。人活一世,不管是活多久,至少要知道人生三件事是不可以去做的,嫖娼、吸毒和跳楼。人生每天都只有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一天可以活动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开心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那为什么我们要痛苦的过一天而不是快乐的过一天呢?

  熊顿只是社会上的一个小人物,她的感染力或许并没有那么大。但当影片上映后,至少我们应该去思考,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做了梦寐以求的事了吗,是不是我们真的只是像熊顿最后的那样的感慨?我们有时能够给他人提出很多的意见、建议,督促别人去完成属于他们的梦想,轮到自己却发现原来一直在拖延,在懒惰。熊顿最后的自我独白,让我们看的很是揪心。她的那些愿望是那么的普通和平凡,去旅游、为父母做一顿饭仅此而已。可是,她却永远无法实现了,看着她那孤立无援的自我独白,我们才发现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短暂到我们发现自己活了这么久,却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一切都已太晚。

  导演并没有太过煽情,而是带给我们熊顿生命中最后的故事。她没有因为自己将要告别这个世界而难过。相反,她依然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病魔斗争着,画着漫画,幻想着爱情,说一些不着调的话。看着是一个很二的人,却很快乐。谁说人生一定要很严肃,谁说人到30就一定要显得很成熟,又有谁说过人生二一点不好呢?

  人生简单,二点更快乐。这部影片虽然借鉴了电影的一些桥段,但却并没有显得有多温和,导演想要表现的正是一位漫画家敢于去幻想所有的不切实际。而熊顿也正因如此,很多的作品就是这么不切实际的画了出来。导演将这些关于熊顿的内心世界以电影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来,让我们了解到熊顿看待人生的态度,她的价值观等。虽因电影所感染,也让我们在欢笑中感动。一部可以在欢笑中感动观众的影片,它就成功了!

  第2篇:观《滚蛋吧!肿瘤君》有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呢,我不记得熊顿这个人,看电影的时候才依稀想起来,当年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她的消息,但就像和所有出现在生命中的流星一样,划过去就永远消失了,不会再有任何交集。

  由于没做任何功课,进电影院之前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看预告片的时候的确有些嗤之以鼻:又一部绝症题材的轻喜剧而已,而且还是白百合这个“中国绝症第一人”主演,几乎没有想看到欲望。

  后来诸多好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进了影院,观影过程还不错,有笑有泪,虽然动漫化的表达形式让很多人吐槽,但依然不影响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会感受到温暖、力量与生命美好的电影。

  网上有很多人吐槽影片对癌症和医院的描写过于美化,真正的癌症病人和病房根本没这么美好。这是一种“正确到让人无法反驳”的视角,但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卓别林把讽刺希特勒的《大独裁者》拍成了喜剧,岂不是罪大恶极?

  电影的功能是讲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癌症是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医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的故事要对元素和背景进行取舍,不可能每一部关于绝症的电影都要完全还原真实环境。故事想传达的'主题,决定了电影人物的视角,人物的视角决定了镜头的内容,这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电影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免得又被人怀疑我是水军,最近因为给几部有争议的电影说了几句好话,已经被很多人骂,问我收多少钱。所以还是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讲一讲这个故事里出现的6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吧。

  1

  普通人:害怕

  电影中有这么一幕:一个病人的母亲对夏梦大声呵斥,骂她抽烟影响了她别人的健康。公众场所抽烟固然是不对的,但从这个母亲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对待死亡的那种害怕和恐惧。

  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其实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脆弱,因为一旦得知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如何延长寿命,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病人。

  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对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明知道现有的技术挽救不了这个病人的生命,为什么有人宁可去做一些无用的“努力”,也不愿帮助病人尽可能快乐的度过剩下的时光?

  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一种“表现爱”的心理。如果在你的亲人或朋友得了绝症之后,你帮他寻找重生的机会,说明你“不甘心”他就此离开;如果你安慰他让他调整心情好好珍惜剩下的时光,说明你“已接受”他即将离去的事实。

  虽然两者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你所表现出的“不甘心”和“已接受”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不甘心”能让病人更强烈的感受到被爱被珍惜,而“已接受”则更多的让人联想到放弃,甚至会产生“你怎么如此冷血”的念头。

  所以很多时候,明知徒劳无功,也还要不断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努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们最痛苦的事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29575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