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1

  《摔跤吧!爸爸》建立在偏见之上。人们认为女子不如男,女孩练摔跤没前途。马哈维亚带女儿去比赛,人们笑话他,女孩哪能打过男的呢。他想申请点资金,买个摔跤垫,当地官员不办事不说,还损他。吉塔得全国冠军后,去了国家体育学院,教练让她忘掉老爸教的"过时"技巧。教练认定,能拿个奖牌就不错了,冠军是妄想。在国际赛事接连失利后,教练又认为吉塔不改量级的话,就没获奖希望......全是偏见。

  然后,偏见一个个被击倒。每个偏见被击倒的时刻,都生成一个燃点或泪点。这部电影,是属于偏见分子与反偏见分子的狂欢。那些不看好马哈维亚、不看好吉塔的人,是面目模糊的蠢货。那个国家队教练,不仅蠢得具体,而且坏,像反派一般。我们观众,被引到蠢坏的侧面或反面,像那个叙述者一样,见证、辅助了马哈维亚与两个女儿的摔跤事业,在高潮处,享受了一把逆袭的快感、胜利的狂欢。

  把偏见一方塑造得太过简单粗暴,这样的反偏见方式,其实也是种偏见。人物有原型可考,故事有真实出处,而它是改编出来的电影。真人真事是重点,但更重要的重点,是改编。性别歧视、官僚问题、城乡对立,这些自是印度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它们构成了那些偏见的土壤。到电影中,基于戏剧套路的需求,偏见被放大,构成戏剧冲突、情绪的爆发点与落脚点。片中的父亲,为了梦想,为了训练,不顾及女儿情不情愿,导演和编剧像那位父亲,为了让情节波荡点,为了好看一点嗨一点,也不管把教练弄成傻似的算不算偏见了。

  马哈维亚厉害,俩女儿没辜负他,他们最终实现了梦想。编导还编了些歌曲,来削弱老马的父权意味,即便这样,也堵不住热衷政治正确的人的嘴:老马身上流淌着印度式的男权、父权遗毒,是个糟糕的男人与父亲。他们过于在乎怎么做、怎么实现才是正确的,哪怕理想的实现方式,在老马的村子里只是空中楼阁。编导也像老马一样厉害,戏剧功力爆棚,遮蔽了意识上的简单粗暴。就我目力所及,绝大多数的观众被这部电影给折服了。

  为什么能折服?因为除了偏见,它堪称完美。甚至连它的偏见,也是单纯的、可爱的,那些恶意可以被原谅,至少可以被理解。马哈维亚和女儿的励志路程,细腻而专注,闪耀着追梦者的纯洁光芒。在冲向冠军的途中,没有杂乱的支线打扰,竞技和情感互为一体,共同上升。前面的小高潮,像鞭炮,持续响了一些,接着哑一阵,最终迎来炸裂式的璀璨烟火。

  它的好看,它的振奋,依赖于现实,依赖于对现实的反抗与逃离。能够强烈感染中国观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相似的现实境况,以及挣脱现实的热烈欲求。但它是造梦片,与现实、与真实关系不大。吉塔、马哈维亚和他的饰演者阿米尔汗,他们的形象,在银幕上产生的是致幻功效。爽完就行,最好别把它和真实扯一起。要是从真实角度赞美它,和从三观角度诋毁它一样,都和偏见类似,是犯蠢,这就有点败兴了。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2

  首先感谢小时候看过的印度电影留下的好印象,让我敏锐地觉得这部电影会很好看,从而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摔跤吧!爸爸》,真的很好看。

  个人认为,这部印度电影于我的启示有三点。

  第一,阿米尔汗是个好父亲,不管是在对待连生四个女儿的妻子,还是对待女儿们,他都不失为慈父。影片中没有中国电影常见的对生了多个女孩的妻子的轻视怠慢镜头,也没有男主人公以此为借口的不务正业消沉颓废之相。相反,他爱妻女,一直陪伴在她们身边,不管是在贫穷的家庭生活中,还是在两个女儿获得冠军成名后,他一直都是父爱在场,从不缺席。就这一点足以让我羡慕不已。中国的孩子多是"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观赏,爸爸潇洒得跟单身小伙似的",这种"单亲式"的家庭教育让多少孩子丧失了享受父爱的机会,也让多少父亲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怪不得许多家庭,孩子成年后与父亲有很深的隔阂,有的还相当冷酷,这不能不说是长期缺乏父爱的结果。

  其实,多项研究已经表明,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促进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人格,作用巨大,好处多多。但好处再多都不抵许多人以"赚钱养家"为由拒绝承担父亲的职责,中国的许多父亲都是徒有虚名,名不副实的,无权选择父亲的孩子,只好自认倒霉了。但这部电影中的爸爸却是才德堪配父亲一职的:发现女儿的天赋后,他亲自训练,挖坑、陪练、买鸡肉、申请帮助、陪赛,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从训练还是成长,可以说做得很到位。中国的许多父亲,真的需要好好进修学习一下父亲的程,如果可以,请以影片中的爸爸为榜样吧。

  第二,也许是职业病的缘故,每看一部电影,总会格物致知,注意到教育意义这一块。看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从这部电影中,我更多看到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的冲突。父亲的训练方法和国家体育学院教练的教法在吉塔身上碰撞了,冲突了,认为教练的新方法很有用,而父亲的老方法过时了,吉塔将不认可新教法的父亲摔得灰头土脸一败涂地。可与此同时,她在一系列比赛中也接连失利,迷惘的她也开始反思,终于在妹妹芭比塔的劝说下,吉塔给父亲打电话"讨教"失败的原因。这些,多么像父母辛苦教育孩子十几年,要听话、善良、做到与人为善,友爱他人,不要惹是生非。可是到了社会上,十几年的良善教育不敌现实中欺诈、冷漠、投机取巧所得的一次实惠。

  家庭教育孩子做事要踏实有条不紊,不要奇思幻想耍奸溜滑,但学校社会教育却鼓励学生要大胆想象删繁就简,结果,造就了越越多不知何去何从难以抉择的迷茫孩子。

  家庭教育孩子凡事要服从内心的召唤和意愿,但学校和社会教育却要求学生接受现实,以"大局"为重,结果放眼四周,多是迫于现实愁容满面的"迫不得已"者……

  凡此种种,不一例举。家庭教育的温和性理想性,在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现实性面前一度被击得粉碎。但人人走过一段弯路,经过一段"鼻青脸肿"的时期后,就又都会重新回归家庭教育所传授的模式中,老老实实一步一步走,慢点却安全,心也安稳,这就是为什么人人都经历了家庭教育的反叛后,又会最后重新回到家庭教育模式,并且还把自己曾反对的家庭教育继续传授给下一代的原因,人生百态的许多经验教训,总是要经过一次后才会得出最佳答案。人生,大抵如此吧。

  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朴素明了,却又意义多重。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摔跤吧,爸爸》,把女儿对父亲的反叛、无奈、抗拒、接受、主动邀请各层意思都表达出了,也成为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词。比起那些名字华美内容不实的影视剧,这部电影无疑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本质!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欢乐可颂?尤其是不用操心生计只管谈情说爱的欢乐更是少而又甚,多数还不是挣扎在生活残酷的本质里欲罢不能?

  以上,就是我观看这部电影后的所思所感,但愿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教。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38014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