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文)

  ②面对凶悍的老虎,驴有何反应

  “鸣”“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观看flash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

  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

  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拓展: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 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 骈(p?an) 一石(da)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 )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喂

  策 其 之 助词 食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 同桌间互相听读

  (2) 男女生比赛朗读

  (3) 全班齐读

(五)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 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六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 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shui/357529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