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

《大学中庸》读后感作文范文(精选7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作文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1

  《大学》是一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线,分别叙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则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很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有点汗颜。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才能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不知道其中的内涵,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

  由平天下必先治理国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作者给那些尚在启蒙以及胸怀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条“有理有据”的成功之路,按照这样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终不能成功,但是人们的道德、素质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统治者的管理也将遇到更小的阻碍,无怪古今众多学者对它如此推崇。不仅仅满足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使得社会更加稳定,更让学术界在其中找到了灵感,完善了孔子的学说思想。 “治国平天下”,其中强调的尊敬长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民如子、谨言慎行、以民为本等等,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普通群众在今时今日仍然是我们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则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本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阅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这里儒家所说的中庸并非是我们所想的“庸庸无为、窝囊终老”之意。中庸是一种不激进过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讲求凡事行之皆有“诚意”,根本必为“正心”,绝不极端,亦是一种修身之道。《中庸》开篇释义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称之为道,例举了君子在无人之处独处之时也要十分谨慎,这种观点与《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极其相像。而其后述说的“中和”则是一种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间符合自然常理、不违法度的状态。只要达到这种状态天地万物的运转,人类社会的演替就“和谐”了。万事合乎礼法,万民安于法度,万载传承盛世。其中回归天道,去除外界私欲从而使天性充实起来。我认为,这种思想教化比之《大学》中单纯为了统治阶级而“发明”的思想更具促进人类发展的意义,其中诸多思考更多出于百姓的角度考虑,而非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

  读《大学中庸》,文中字字珠玑,包罗万象,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真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2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eyipianduhougan/332443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