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详解

习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详解范文

  鬼节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详解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详解

“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详解范文

  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仔节,根据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说法,在中元节期间,阴间地府有很多无主的孤魂散鬼,长期是没人奉敬,久经饥饿,常于此时到民间寻找食物,为了不让这些孤魂散鬼到处骚扰,于是民间便于此日备办丰盛菜肴以及香烛、金纸、银服等等祭祀鬼神,故俗称“鬼仔节”。

  又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事死如生”的传统风习。在古代,民间祭祖多在春季,而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祭祖一事便改在中元节进行。这个中元节,乃中国道教之中元节。

  汉代天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让汉人接受,也同样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办“盂兰盆会”、“盂兰”一词乃是梵语,意思是解救倒悬之苦,与普度众生之义相近。至此,传统的道教和舶来的佛教,两者虽然教派不同,但在中元节的节俗方面却是相同的。

  中元节之俗,据传汉代即已有之,至唐代尤为兴盛,因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迷,当他苏醒

  以后,自称曾“魂游地府”,历见阴间散魂饿鬼,拦路乞食,唐太宗答应返阳之后,当广为布施,因而诏令全国,于中元令节之时,设盛宴普施众鬼魂,所以“普度”也称“普施”。从此传衍不衰,久而成俗。

  又有从《变文》演变而来的《目连下地狱救母》的故事和戏曲的广泛传播阴司地府和孤魂野鬼等等故事,在“高台教化”的影响下,被说得凿凿有据。从而加深百姓对于鬼神的迷信,并因而奉敬更加虔诚,遂使中元节祀先敬祖做“普度”之俗传遍全国。每于此日演戏酬神,热闹非常。《荆楚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作盂兰盆会。”又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中元节”条所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的《风俗篇》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盆会,……家家户户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垧衢,祝祀伤亡野鬼。……

  可见中元节之俗,远自汉代即已有之,虽然有各种说法,但是历代流传不衰,以至今日,已有两千年之历史矣。

  传统中元节包含敬祖祀先和大做普度两项主要内容。而“鬼仔节”做普度的活动尤为隆重热闹,于下分而述之。

“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详解

一、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七月初一(有的在六月底)这一天,是普度月的开始,泉州鲤城在开元寺大庭院中就竖起一杆高高的旗杆,挂上了“招魂幡”,向五路八方的游魂散鬼昭示;在七月这个月内,我们泉州鲤城将每日供奉五味筵碗饭菜招待,并将颁发银、服,由僧道“普度”众鬼魂脱离苦海或轮回转世。这些活动,前者称“普施”即普遍施舍,后者称“普度”,即普度众鬼魂。前述初一的活动称“初一竖旗”,就是在这一天竖招魂幡,又称“起灯脚”,由于开元寺竖起大幡,所以有的境铺不再竖幡。当日黄昏时分,各家各户在各自的门口摆上五味菜肴和酒、饭,又备一盏四方柱形玻璃灯,高七八寸,灯柱上贴小对联,上写:“敬点路灯,阴光普照”或“ 一心诚敬,敬点路灯”。奉敬已毕,烧了冥币,便把路灯挂在门口,路灯的作用是用以照明街巷道路,好让那些来接受“普施”、“普度”的“好兄弟”们在夜间行走方便。

  从七月初一日起,便是俗称的“鬼仔月”在这个月内男女不婚嫁,老人不祝寿,新屋不乔迁。如不幸有人于此月亡故者,如不停枢在堂,只能举行出殡仪式,而不举行“归虞”引魂仪式,因旧俗云“七月不引鬼入宅”。估计因七月乃普度之期,到处充斥游魂散鬼,如于此月举行引魂仪式,诚恐“家鬼”与散魂野鬼发生矛盾冲突。包括其他喜庆之事,也尽量避免在这个到处都是游魂散鬼的月令举行。

二、怎样做普度

  普度之日,一般先由道士张罗,有关事项首先早于初一即已在开元寺竖旗杆挂“招魂幡”,这是泉州古城做普度的标志。然后张贴榜文,俗称“竖幡”、“贴榜”。有人称“竖旗”实乃误称。竖幡用以招引亡魂来接受普度;竖幡由开元寺统一竖立,榜文则由各境铺于普度前夕张贴,张贴榜文则用以界定来此接受普度之众鬼魂的类别、时限、入境路线,以及接受普度之具体时日。旧社会常于各铺境主公宫前之广场上竖立“招魂幡”。普度榜文用黄色毛边纸写成,因内容繁杂,常用二三张整张的黄纸粘接而成,贴于境主公宫正面砖墙上。待普度诸仪俗礼毕,在化纸时撕下连同招魂幡一并焚化。

  做普度必须在境主公宫前之广场上搭起一个普度坛,三面用帆布围起,只留前面不围。坛中用竹枝篾片为骨架,用五色纸糊了一尊高可丈馀的“大士爷”神像,神前点燃巨香、大烛。这尊“大士爷”青面獠牙、身披盔甲,看来这就是最古老的男性“观音大士”,可见泉州鲤城此俗渊源十分古远。“大士爷”两侧,又有“赦马”和各色纸幡,神坛气氛威严阴森,小孩子不敢仰视。

  神坛之前,又有临时搭起的平台,在神前摆着全席二十四味大筵,常用最大号的海碗,用食盐铺满至碗面,然后由各家各户提供熟肉二

  斤,用利刀在肉中切一小缝,插入书明熟肉主人姓名的小纸条,以免散筵后发还时弄乱。由这些熟肉条沿海碗边缘环绕叠起,层层用细尖的竹筷穿插固定,叠至二尺高度,再在熟肉上面摆上鱿鱼、猪筋、大虾等等合计二十四味之数,俗称全席,东石玉记船行为了祭祖及普度等等重大节日之用,特地用锡打造一套丰富多彩的大筵碗和全套酒瓶爵杯果合馔盘等祭器,泉州鲤城缙绅常于普度时借来使用,至今已成为珍贵之民俗文化古董。正筵二十四味之外,“大士爷”神前还摆有特大的寿龟、寿桃、米粽等等供品,为了祛灾祈佑,供品务大而丰。而能卜到寿龟者将有大福临门。

  公筵而外,为表虔诚,各家各户另外供奉,不少富户商家,另设私筵奉敬,筵席之外,各家各户均用“盛篮”、“斗笼”供奉熟食的龟、米果、粽、米粉、面粑、面线,以及整袋白米、米粉,以及整箱“春生堂”、“万全堂”药酒,一瓮瓮的土制37度米酒或地瓜酒,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孤魂散鬼在“大士爷”的指引下尽情地吃食畅饮,尽欢尽兴。

  正对神坛的广场上,搭起几棚戏台,搬演提线木偶傀儡戏、梨园戏以及稍后的高甲戏。傀儡演《目连救母》,正如上引《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条所载:“……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可见此乃唐宋遗俗。至于戏演几日,向无定例。每日演出中午、下午及夜晚三场,或午、夜二场,随各铺境而定。

  就在神坛与戏台之中的空地上,高高竖立一个纸糊的大纸“车曾 ”。作为鬼魂轮回超度的象征物,待诸鬼魂接受“普施”、酒足饭饱之后,由道士作法,仗剑步罡、吹牛角螺、摔草席等等程序完毕之后,便进入“牵车曾 ”仪式,道士引数人转动“纸车曾 ”,口中念念有词,作法

  让诸鬼魂历经轮回超度出苦海,这就是“普度”的具体而重要的一个环节。及至深夜,是否由道士举行“放赦马”、“打地狱城”等节目,视各铺境而定。

  诸项节俗完毕之后,便是撤筵席,烧金楮放鞭炮,紧接着便是化纸,招魂幡、黄榜文、“大士爷”神像、“纸车曾 ”等等连同为数甚多的金纸一齐焚化,普度节俗至此结束。

  到了农历七月三十日,普度之月已经结束,各家各户于当日黄昏举行“倒灯脚”或称“谢灯脚”仪式,仪式同“起灯脚”略同,用五味碗敬奉,此时要把“起灯脚”时贴在路灯柱上的小对联撕下,连同金纸银服一起焚化。主人收起路灯,以备来年再用。

  如果七月刚好是小月没有三十日,“倒灯脚”便提前在二十九日傍晚举行,但也有在八月初一日“倒灯脚”的。

  鲤城有“重普”之俗,即从八月初一日开始,各铺境又重新按既定顺序又再做一次普度,俗称“重普”,此为鲤城普度节俗之异者,但说不出典出何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su/283474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