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2)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乃

  1.副词。

  (一)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二)表条件,“才”、“这才” 。如: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出乎意料, “竟然”。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四)表转折,“却”、“反而” 。如: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

  (五)表限制,“只,仅”。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六)强调判断,“是”、“就是”、“原来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闲情偶寄·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六)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且

  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一)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3."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7405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