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4)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环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记》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以

  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如: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如: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如: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7405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