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3)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若

  1.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连词。

  (一)表假设,"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所

  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一)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谓】所说的。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如: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如: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为

  动词:

  (一)做。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成为。如: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三)担任。如: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四)是,算是。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五)通"谓"。可译为"说"。如: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

  (一)表被动。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二)给,替。如: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三)向,对。如: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如: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如: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如: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7405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