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5)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 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与(欤)

  "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

  "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2.助词。通常写作"欤"。

  (一)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选择问)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疑问中有推测)

  (二)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

  其可怪也欤!(《师说》)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奉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者

  (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到,去)

  注:用作动词时,“之”后常跟地点。

【高中文言文虚词何为】相关文章:

1.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2.高中文言文虚词用法

3.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4.高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5.高中文言文虚词及用法

6.高中常见文言文虚词

7.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8.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7405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