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三﹚ 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

  这样安排: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2、感受“山”“海”之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难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象征手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0076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