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怎么写科学小论文(10)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劣势分析

  1.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学校的重视和扶持,因此各院系选择开设此类课程呈现出随意化倾向;另外选修课程的开设则往往取决教师的个人专业取向,因人设课,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与长远的规划,更没有制度保证。这种状况造成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空有课程,鲜有特色;空有内容,罕有思想;注重结果,难有效果。

  2. 教学水平有限,且参差不齐。人文素质教育成功与否与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就存在问题。教师主体存在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等差距。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文化教育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而教授方式上的问题则突出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传授轻生活渗透,说教气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手段也不够先进等方面。

  3. 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多数文化素质课程的考试方式以考查为主,学生重视度不够,也很难反映出真实水平;而传统的考试方式也有不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考生考前突击、考后即忘,考试意义不大。

  (三)机会分析

  1. 国家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进入本世纪以来,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界受到的重视日益加强,“通识教育”改革热潮以及相关的课程体系调整逐渐在众多本科高校蔓延开来。特别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时代主旋律和教育界共识。教育部在今年3月印发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特别谈到应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阶段应做到“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份《纲要》也可见国家政策层面加强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决心。

  2. 教育工作者认识的提高。权威教育家及众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已着手进行了大量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研究。重视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趋势。天津南开大学在今年六月举办了“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无论是见诸报章的学者论述,还是论坛上高校工作者的积极倡言,不少学者针对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做出了解读与反思。学者们从教师队伍文化修养的提升、现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的激活、专业学科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从文化视角审视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这些角度将成为当前普及、提升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研究方向与视域。

  3. 学生的诉求日益强烈。很多理工科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匮乏,学生的此类课程的需求逐年增长。不少学生呼吁多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以提高自身修养,可见开设此类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威胁分析

  1.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环境和发展方向上已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和社会对此类大学生的素养和层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应当把塑造灵魂、陶冶心灵、规范行为、完善品格融入到课程建设当中去。

  2. 文化素质教育日渐边缘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学科地位在学校不受重视,课程萎缩、课时减少,没有学校的引导、重视,部分学生也认为此类课程可有可无。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授课质量得不到提升,从而陷入课时越来越少、教学质量反而没有起色的恶性循环当中。

  二、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及思考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位导向,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 确立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校领导在充分健全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引下,应给与人文素质课程充分的重视,首先即设置此类课程的核心课程,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改变此类课程之前可有可无的状况。为使学生有更健全的心智与品格,同时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思维能力,设置5―6门核心课程,例如《大学语文》、《实用写作》、《演讲与沟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等课程,总计10―12学分,学生需取得其中的6各学分。同时学校各院系根据学校提出的总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自主确定本系需修读的课程。

  2.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志向自由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课程需经过严格论证以后方可开设。为避免因人设课,低效课堂等状况,选修课程的开设前应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有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同时任课教师授课前需经过试讲等程序的严格考核方能上讲台,保证课堂效果。第二,选修课程应进行整合。不少高校选修课程随意开设,从而导致课程重合、毫无科学性可言,因此选修课进行整合势不可缓。选修课程基本可确立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三类,基本课程设立以后需长期坚持,形成品牌与特色。另外,承担课程的教师也应利用时机在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状况调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整合。

  3. 打造文化素质教育自由选修课程。这是比选修课程更自由更开放的课程。它不设专门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自由选修课程的学分。如参加合作项目、社会实践、市场调查、原野调查等,或者用切实的作品(如出版物、发表文章或视频等),换取一定的学分,并让这些学分参与到学生评优评先工作中,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全面提升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1. 切实提升教师素质。人文素质类的教师必须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具备更广博更全面的知识,所以此类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高阅读量、撰写读书心得、组建读书交流会,都是深化教师人文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建议相关领域的教师开设网络读书微博,与同行、学生互动交流、邀请学生一同进行读书研讨,从而营造全校良好的读书气氛和书香满溢的校园环境。另外,教师集中备课、听课、评课的制度应长期坚持,改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走互勉共进的道路。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44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