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怎么写科学小论文(1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重视跨院校间学分互认机制的落实

  尽管在当前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整体环境下,普遍允许学生入校后根据实际情况做专业方面的调整。但从该制度的落实情况上来看,各大高校普遍对于转专业的人数、转专业条件有明显的限制,且办理手续相当的复杂。对于不适合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往往会由于缺少转专业的相关条件而耗费四年的时间修读不感兴趣的专业,即在专业方面存在明显的门槛限制。因此,建议在未来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实施中,对转专业的门槛加以适当的降低,减少转专业方面的限制性条件。同时,可配合成立指导评估委员会的方式,接受学生提出的转专业申请,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并加大院校之间的合作,使本校学分能够与其他院校的学分相互转化,相互成人,在不同专业、不同高校之间,实现学生学习的流动性。

  五、进一步凸显考试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学校方面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故障与制度。需要认识的一点是:在学分制的整体管理背景下,目标管理是考试管理的核心所在。为了确保考试管理的质量可靠,就需要不断提高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可控性,引入质量评价监控工作体系。与考试管理相对应的,成绩管理也需要更加的透明,学生信息应当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管理,由教务科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问题学生的学籍、教学计划、选课、考试、成绩进行集中管理。

  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到考试作为对教师学科教学结果进行检测与评估的最主要手段,当前在考试形式、考试途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为:考试评估的形式过于单一,考试途径不够科学。为进一步提高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应当将对教学、考试分离制度的落实作为改革的重点加以强化。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成立相应的课程试卷数据库,在计算机随机选题下进行考核。同时,采取闭卷形式、开卷形式、随机形式相互结合的考核模式,灵活应用包括口语评估、论文评估、社会调研评估等在内的过程性考试方法,从而促使成绩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可靠与真实。

  结语

  在学分制的整体教学管理背景下,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就需要加强对于教学管理的改革工作。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需要通过促进选课制度的规范、推行本科生导师管理制度、以评促改,以评促教,落实跨院校间学分互认机制,科学化考试管理水平等多种措施,体现对教学管理的全面发展与深化。

  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79-02

  伴随着我国通信业在近一二十年的迅猛发展,通信技术人才的稀缺促进了信息科学技术中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通信工程专业的繁荣。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一度呈现井喷式增长,从一流重点大学到地市级师范学院、高职院校都开始涉足该专业的建设。缺乏定位的盲目泛滥式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个曾经让学生引以自豪的专业名称如今已经不再光鲜。近日,教育部门将开展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工作。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非重点本科高校再不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可能走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1.学生需求多元化,培养定位困难

  目前许多普通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都面临着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由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在经费、设备、师资、生源各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没有目标地去参考标准培养计划无疑是非常盲目的。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该类型高校往往面临缺乏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持、设备投入经费紧张等诸多问题。并且学生的后续发展又呈现多元化态势,有部分学生可能要继续研究生阶段进行学术型研究,也有部分学生要去各层次单位就业。这给专业定位带来很大的困难,既不能照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也不能单纯走职业化工程培训的道路,很容易就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面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老师在实践教学中无所适从。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开展可供选择性教学。一厢情愿的强迫式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的需求。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主要有两个分流,一是旨在继续研究生学习的学生,另一个就是希望去就业的学生群体。应该在大二阶段就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可以结合学生意愿,开展让学生有选择空间的教学内容。真正实践学分制可以让学生选修不同方向的课程;同一门课程可以安排多于教学学时的实验供学生选择;同一个实验也可以提供不同的实验方式。比如一些原理性实验可以选择仿真,也可以选择在实验箱进行。只有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他们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1]

  2.实验教学内容老化,形式单一

  当前普通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实验较多是以面向各理论课程的试验台、实验箱进行教学,表现特点为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所做的工作是以连接一些现有电路模块,通过一些固定好的测试点进行观察。这种被学生称之为“连连看”模式的实验开展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很容易使学生对实验感到厌倦而出现应付交差的心理,实验最后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实验内容常年保持不变,各课程实验独立,缺乏系统性的前后联系。学生仿佛在知识的海洋上漂泊,却看不到方向,最终陷入迷茫。几年学习下来,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却连通信系统的概貌都不了解。

  解决该问题可以考虑解放思想,更新实验内容,开拓新的实验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实验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现象,应该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的同时,可以考虑加强课程间联系。比如针对几门相关课程,借助目前的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开展跨课程的综合性设计实验。例如在通信原理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完成后,可以设置诸如小型发射接收系统的实验内容,完整实现一个信号产生、调制、发射、接收的过程。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将各门课程串接起来,形成系统认识。专业课实验应该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从实际应用入手,尽可能使实验内容工程化,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本身也与现在教育部倡导的“卓越计划”的精神一致。[2]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44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