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个性语言助力思维生长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激发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表达,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的综合能力。在对儿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只有教师走进童心,多元发展,方法引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才能聆听到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充满童真童趣、无拘无束的自由倾述,才能发展思维,培育语感。

  儿童入学后,语文课成为语言专门训练的主课。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仅使儿童、青少年学会认字、写字、读书,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例如,听话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升学压力、思维定势,让学生们言不由衷地说着大话、假话、空话,或者一味地鹦鹉学舌,属于自己个性的、童真的语言在整齐划一的教条中,渐渐变得单一、成人化。个性飞扬的随性表达、灵动智慧的创意表达、倾诉内心的真情表达严重缺失。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培育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与作者、文本,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这种穿越时空的思维碰撞、感情共鸣,会让学生知识内存充实,人格境界提升,思维火花迸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亟须寻找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的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呢?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让课堂焕发活力

  课堂是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是激发学生个性表达的生发点。同时,教师要能把握课堂的生长点,激励学生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一)角色体验个性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当学生有了真切的内心体验,就能积极主动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体验中,充当好“中介”角色,起到文本重新内化的“折射”效应。[1]学生一旦进入角色状态,就能不知不觉地开启生动创造的心扉。角色体验,就是要努力寻求课堂中能激发学生个性表达的切入点。

  怎样进行角色体验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读―演”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学生充当小天文学家,以“宇宙探秘”为主题,召开记者招待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纷纷质疑,学得既有趣又深入。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向往角色的身份去体验教材内容:以学者身份给教材中人物写一封信,给他一个忠告;以导演身份给课文内容策划一个打斗动作,一场对白等;设想自己是一个超人,给不同课文中两个人物一次巧遇。如读孟郊《游子吟》,教师可要求学生以作家的身份,给“临行密密缝”,描绘一个场面。教师还可让学生以导演身份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配上几句表现人物丰富情感的画外音。

  这种角色效应,渲染了高涨的教学氛围,创设了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创造性表达的内驱力。

  (二)意外生成个性

  精彩生成在亮点上。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之举”,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成因素[2]。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善于抓住这些意外的生成,用最巧妙的方式利用这种意外的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让教学最优化。

  在《云房子》一课中,学生们在品读云房子奇特多变之后,一位学生情不自禁说出自己想变成云朵的愿望,笔者以这个“闪光点”引导学生围绕“假如我是一朵云”,展开丰富的想象,诉说自己的愿望,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就这样诞生了:

  假如我是一朵云,看到小朋友们放风筝时,就把风筝藏在云里,逗他们玩;

  假如我是一朵云,我就飘到别人家看我喜欢的动画片,想看哪家就哪家;

  假如我是一朵云,早上跑到太阳下面晒太阳,晚上和月亮姐姐玩捉迷藏;

  假如我是一朵云,白天我要遮住太阳,让农民伯伯凉爽地在地里干活……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闪光点,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想象生发个性

  教师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中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抉择,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引路指航。通过“补叙情节”和“填补空白”等教学的生长点,教师进行多种语言训练,开启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创造活力,收获充满个性色彩而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

  教学《望月》这一课,看着学生们沐浴在迷人月色中,沉醉在诗人的诗句中,佩服在小外甥的想象中时,笔者引导学生:“这么有趣的`月亮在我们眼里像什么呢?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想一想、说一说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嘴不说话,高兴了就张大嘴巴笑个不停;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又滚进草丛中不见了……笔者发现,如果以《月亮像什么》为题,孩子们精彩的表达就能成为一首儿童诗。课已终,意无穷,思无尽!

  二、让活动生成精彩

  有效生动的课外活动对儿童动手、感觉、表达等各方面能力有积极作用。活动带给孩子的体验是最直观、最深刻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孩子个性化语言是最具促发点的。老师应该主动设计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表达真实的体验。

  (一)跨界诱发个性

  创造性的表达,不仅是课堂中一个语言训练、课后一个写话的延伸,它完完全全融合在生活中,所以创造性的表达,适合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尝试。看,学校举办了科技节活动,一年级就拉开了吹泡泡的比赛。教师激发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观察、探究、描述。活动中学生精彩的表达如下: 泡泡像小蜗牛爬在吸管上,可爱极了!

  阳光下的泡泡像包着彩色的糖果一样,真想舔一口。

  为什么泡泡飞到了阳光下,就会变得五光十色?

  我吹的泡泡就像无数闪亮的珍珠,多想送给妈妈。

  阳光下,它越飞越高,好像在调皮地对我说:“嗨,你能追得上我吗?”

  我的泡泡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巨人,慢慢升高,好像要把我也带到天上去了!

  孩子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感受不同,表达不同,语言就充满了个性。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用发散性思维,发现活动将会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刺激点,搭建起活动与说话的链接点,然后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2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