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古代礼仪中敬辞用法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敬辞和谦辞往往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有使用敬辞的地方,都会伴随着使用谦辞,二者好比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敬辞是表现对他人恭敬的词语,而谦辞则是表现出自谦的一类词。

摘要:在古代的人际往来称呼中,常使用敬辞和谦辞来表达社会礼仪。敬辞主要是以“恭敬”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谦辞则是以“谦虚”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在界定敬辞和谦辞的基础上,将二者分别区分为指称性和表述性两大类,并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敬辞和谦辞的使用,认为敬辞和谦辞的使用要遵循敬人谦己、量的适度、等级有序等原则,也受到交谈双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交谈的环境场合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敬辞;谦辞;指称性;表述性;语用原则

  在古代的人际往来称呼中,常使用敬辞和谦辞来表达社会礼仪。敬辞主要是以“恭敬”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谦辞则是以“谦虚”义为基本义的一类词。本文拟在界定敬辞和谦辞的基础上,对敬辞和谦辞分类讨论,并尝试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敬辞和谦辞。本文所讨论的敬辞、谦辞及其例句,主要转引自洪成玉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

一、敬辞和谦辞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一)敬辞和谦辞的定义

  汉语的敬辞和谦辞滥觞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先秦时期,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虽然敬辞和谦辞的使用由来已久,但对敬辞和谦辞定义的界定却不一致。

  1.敬辞的定义

  现今学术界对于敬辞的界定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看法:

  一是“恭敬说”[2]p2,指所运用的词语要表现出对人恭敬有礼。《现代汉语词典》对“敬辞”的释义是:“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等。”《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则为:“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阁下’、‘光临’等等。”

  二是“礼貌说”[2]p3,指所运用的词语要着重表达出礼貌之意,如王宗炎(1998)《英汉运用语言学词典》解释敬辞是“指语言交际中表示礼貌的套语。”

  三是“敬兼礼说”[2]p3,指所运用的词语既要表现出恭敬,又要表现出礼貌。如:“古人写话作文,为了表示礼貌、谦恭、敬重和客气,常常要用到像‘敬’、‘请’、‘幸’、‘谨’、‘窃’、‘辱’、‘猥’等一类的表敬副词。”

  由上述论述对敬辞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敬辞可由表示恭敬的词语和表示礼貌的词语组成。显然,表达恭敬的词语自然是敬辞,疑问在于表示礼貌的词语是否也为敬辞。

  《现代汉语词典》对“礼貌”的释义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可知礼貌性的词语是用以表达谦虚恭敬之意的词语。的确,谦己而敬人是表现一种礼貌,而表达谦虚恭敬的词语却并非都是礼貌词语。例如:“鄙人”与“尊驾”、“拙作”与“墨宝”,两组词语的前者都表示谦己,后者都表示敬人,同时也表现出礼貌;而像“留步”、“慢待”等词是常见的礼貌词语,却未表达出谦虚与恭敬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礼貌词语的范围较之于表达谦虚恭敬词语的范围要来的大,前者包含了后者。故我们将敬辞定义为:汉语中以“恭敬”义为基本义的词语,说话的一方用来指称对方,或者是与对方相关的人事物的的一类词,以表达对对方的恭敬。例如:

  【令尊】敬称他人的父亲。

  (1)世俗称谓,多失其义。惟以令尊呼父,以内称妻,尚可通。(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

  【贵干】敬问对方有什么事。

  (2)阮小五动问道:“教授到此贵干?”(《水浒传》第十五回)

  【宝店】敬称对方的店铺商号。

  (3)匡超人到:“老客既开宝店,却看这书做什么?”(《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此外,如:恩引(敬称他人接待自己);宠临(敬称他人的来访);华章(敬称他人的作品);令似(敬称他人的儿子)等等。

  2.谦辞的定义

  敬辞和谦辞往往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有使用敬辞的地方,都会伴随着使用谦辞,二者好比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敬辞是表现对他人恭敬的词语,而谦辞则是表现出自谦的一类词。学术界对于谦辞定义比较一致,都比较认可“谦虚说”。《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谦辞,谦虚的言辞。”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则说:“谦词,是用谦卑的言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3]p6此外,马庆株的《敬辞、谦辞和詈辞》认为:“谦辞是含有谦虚色彩的词语,由于指称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6]p316

  由上述观点可知,表达中含“谦虚”、“逊让”之意的词语可视为谦辞,故将谦辞定义为:汉语中以“谦虚”义为基本义的词语,说话的一方用来指称自己,或者是与己方相关的人事物的的一类词。例如:

  【家父】谦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

  (4)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草鄙】谦称自己草野鄙陋。

  (5)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战国策?赵策三》)

  【敝宅】谦称自己的居所。

  (6)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三国志平话》第十二回)

  此外,还有:贱子(谦称自己或自身);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领教(谦称接受他人的教益);末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或议论)等等。

  (二)敬辞和谦辞的关系

  敬辞着重表达恭敬之意,谦辞则着重表达自谦之意。按道理,二者理应泾渭分明,界限清晰的。可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交集的情况。

  1.敬辞与谦辞色彩意义的重叠。

  从词语本身的意义来看,敬辞着重表达对他人的恭敬之意,抬高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压低自己,可以看出自谦色彩;谦辞则是在压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地位的同时抬高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事物,即表现恭敬的一面,实则是谦敬一体,如:

  【洗耳恭听】恭敬地倾听他人说话。

  (7)诸君侯试说一遍,下官洗耳恭听。(关汉卿《单刀会》)

  【佛头着粪】谦称他人美好的作品或笔墨被自己所亵渎。

  (8)香口体我作不来;并且有他的珠玉在前,我何敢去佛头着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洗耳恭听”是敬辞,即在恭敬的倾听他人说话的同时,表现出自己谦虚的一面;佛头着粪是谦辞,用佛头敬称他人的作品,以包含贬义的“粪”来谦称自己的笔墨。类似的词还有:抛砖引玉(谦辞,指在引出他人高明的见解之前表达自己浅陋的见解),班门弄斧(谦辞,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等。

  从词语的语素上来看,一些语素具有双向意义,导致了一些词既是敬辞,也是谦辞。如“垂”:用在相关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垂后的动词是对方行为。

  【垂爱】敬称对方的爱护或关怀。

  (9)慈亲垂爱,不敢逆命。(《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

  又如“俯”:用在相关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俯后的动词是对方行为。

  【俯就】敬称对方屈尊下就。

  (10)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儒林外史》第三回)

  “垂”和“俯”这两个语素,都含有上对下的意思,对于上者而言,是一种自降身份,包含上者的自谦,可视为谦辞;而当用在相关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处在上位,自己处在下位,语素后的动词表示的是对方的行为,从词语的整体意义上来看,是对方施加于自己的行为而使对方受到屈辱,可是为敬辞。所以语素就有双向意义。相同的语素和词语还有:降(降驾:敬称他人的光临),枉(枉顾:敬称他人的屈尊来访),屈(屈尊:委屈对方,屈尊就己),下(下降:敬称对方的光临)等等。

  2.语素与语素之间的交叉,即敬语素与谦语素的交叉。有些语素既是敬语素,又是谦语素。如语素“老”和“下”。

  “老”当被用作谦语素时,是用在相关的词前,表示老年人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

  【老朽】老年男子谦称自己。

  (11)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苏轼《与冯祖仁书》)

  类似的词语还有:老拙、老鄙、老物等,这些都表示老年男子谦称自己,而老年妇人谦称自己的词语则有:老妾、老身和老媳妇等。

  当被用作敬语素时,一种表示与实际年龄无关的敬称,如:

  【你老】敬称有地位的人。

  (12)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红楼梦》第六回)

  另一种是出于尊老,表示对老年人的敬称。

  【老先生】对年高望重者的敬称。

  (13)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为其意所欲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相似的表示对老年男子敬称的词语还有:老相公(对上层社会老年男子的敬称)、老前辈(对同行前辈的敬称)、老太爷(对老年男性的敬称)等。

  又如“下”,当被用作谦语素时,用在相关的名词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

  【下臣】臣子在国君面前谦称自己。

  (14)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仪礼?士相见礼》)

  此外还有:下愚(谦称自己)、下房(帝王对自己宫殿的谦称)、下情(谦称自己的心情或情况)等。

  当被用作敬语素时,表示对方处在上位,“下”后面的动词,是对方施加于自己的行为。

  【下顾】敬称他人的来访。

  (15)今日下顾,良慰鄙怀。(张四维《双烈记?访道》)

  类似的词语还有:下访(敬称他人的来访)、下爱(敬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下询(敬称他人有问于己)等。

  (三)敬辞和谦辞的产生原因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作为敬辞和谦辞植根的土壤,孕育和丰富着独具汉民族特色的敬辞和谦辞。世间万物都有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敬辞和谦辞也不例外。对于敬辞和谦辞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深受儒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敬辞和谦辞的产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阶级社会中更是确立了其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p164。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温、良、恭、俭、让”以及“仁”和“礼”的封建礼教思想。而封建礼教的性质就是等级制,“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记》)[2]p62同时,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又向人们提出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的要求。深受这种从儒思想氛围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一种崇尚谦让的姿态。正是在这种具有浓厚的崇尚谦让的人文环境下,使用能够合乎古代“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礼仪要求和规范的敬谦词语的就显得很有必要。人际交往的行为要表现出谦让的礼仪规范,遵守礼制,而封建礼教又要求讲究等级辈分,如家族中就有长幼有序之分的伦理制度,在社会地位上就有尊卑之分等级制度。而等级制正是被统治封建统治者视为维护并巩固其专制统治的有礼手段,并被赋予法律效力“尊卑贵贱之等级,国家之制度也。”(《新唐书?刑法制》)因此,这种等级概念和尊卑有序的社会文化或许是敬辞和谦辞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

  2.古代语言美的需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为了满足文明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我国古人对于语言美也非常重视,敬辞和谦辞也就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如《周易》中就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主张。另外,古人对各地差异不一的方言也比较重视,为了实现各地方言的统一,则提出了“雅言”一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义》中说:“雅言,正言也。”从上述对“雅言”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雅言”是我国古代施行的通用语,其性质相当于现如今的普通话。《论语?述而》就提到了“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推崇和积极使用“雅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极其崇拜文王和周礼,《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雅言除了周秦音等的要求之外,还要合乎周礼。[5]p40由此可知,当具有通用语性质的雅言和礼教制度相联系,并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礼仪规范后,在这种环境下谦敬语的产生以及使用也就有了所需的条件。

  3.社会心理需求

  古代封建礼教的性质是等级制,长幼有序,尊卑有分,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当中的每个人,无不深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讲究上下尊卑的礼教。下者敬上者,卑者尊尊者。虽然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于社会之中,且被等级观念所影响,但大家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虽说每个人的身份地位不等,但每个人同样都有自尊,并不希望因自己身处下位,视为卑者而被他人所无视。人际交往是交际双方乃至多方共同参与完成的行为活动,而参与活动之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的需要,而其中最不能够被忽略的是每个人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而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是得要先尊重别人,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为此,在言语交谈中,人们往往都会有意识的去恭维别人、压低自己,用敬辞尊人,用谦辞谦己,以得到别人的敬重,满足每个人的自尊需求。这或许可以认为是敬辞和谦辞产生的心理原因。当然,人们在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为了表达一种礼貌和展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会运用到敬辞和谦辞,这或许是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853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