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复习:(2分)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22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

  (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

  2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新授:

  1 师: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课件: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1分)(学生听,进入情境。)

  2 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3 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初步感知)(2分)

  (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

  (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

  (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

  (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

  (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

  (板书五件事)

  4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1分)

  (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

  5 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你是从哪读懂的?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3分)

  6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3分)

  7 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

  第一件事:(2分)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指名读

  (2)同学加以评议: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

  (3)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个人试着读读。

  (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件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2分)

  (1)指名读

  (2)同学评议: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

  (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

  (4)指名读。

  (5)简单评议。

  第三件事:(10分)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一)

  (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

  (2)是啊!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

  (3)你见过梅花吗?想再看一看吗?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

  (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5)指名读。

  (二)

  (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

  (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

  (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

  (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

  (三)

  (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学生讨论: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

  (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

  (3)指名读,大家评议。

  (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

  8 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2分)

  9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齐读16自然段,思考。(2分)

  (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

  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

  10 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1分)

  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

  11 学忘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2分)

  (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12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2分)

  板书:

  22 梅花魂

  落泪

  外公 赠手绢 训斥 思乡之情

  赠图 痛哭

  ( )此文转载于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学生情况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分析 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1、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难点 2、 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一、复习旧知 提问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母鸡》。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请看屏幕上的句子。

  (出示句子:可是,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教学过程

  这句话是文章的第几自然段?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必须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边读边思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上学期我们学过抓住重点词提问的方法,当大家第一次读这句话时,脑海是否产生过疑问?

  生:为什么作者先说不喜欢母鸡,后来又喜欢母鸡了?

  生:是什么原因对母鸡改变了看法? 生:为什么认识了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后,作者就改变了看法? 师:三位同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不过你问得比之前两位同学更到位。我们就围绕你的问题来学习。

  (设计意图:梳理学生的提问,引出下个学习环节,让学生的关注点更集中。)

  二、 体悟语言 感受主题 师:作者一开始对母鸡是什么看法? 生:作者之前很讨厌母鸡。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讨厌母鸡的程度。请找出来。 生:一向 师:什么叫“一向”? 生:一向就是一直。 师:作者后来的态度呢?

  生: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师:你说得真好,直接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刚才一位同学说,作者是认识了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后,才改变了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只母鸡。请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母鸡的句子。

  (说明:通过点评告诉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读课文) 生:我找到的是“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师:这句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什么都不怕的母鸡。

  师:能否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勇敢

  师:你真会概括。 生:我找到的是“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这句话说明母鸡很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小鸡招唤到身边来。

  师: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知道为什么要送给他掌声吗?因为他不仅交流了找到的句子,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亮点要及时指出,这样对后面的交流能起到示范作用。)

  生:我从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的句子中,感受到一位母亲保护儿女时的勇敢和专注。

  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生:歪、挺、看、警告。 师:你不仅找到句子,而且还能从句中的字词获得独特的感受。请大家一起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预备作战”是怎样的情景?

  生:是紧张的情景。

  师:可是我刚才没有听到“紧张”。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要快一些。

  (学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真好,把轻重缓急都读出来了。第六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母鸡的句子,找出来,说说体会。 生:我找到的是“当它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母鸡的母爱。因为它找到食物后先要检查一下,然后才叫孩子来吃。

  师:你从这个细节中获得了感受。

  (说明:在点评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好的阅读方法。) 生:我找到的是“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母鸡为了孩子把自己都饿瘦了。这是一个负责慈爱的母亲。

  师:你归纳得真好。 生:我找到的是“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从句子中我感受到鸡母亲为了孩子竟然敢和大鸡争斗,真是勇敢。

  生:我从刚才这句话里发现,原来母鸡不敢反抗公鸡,做了母亲之后,竟然敢和大鸡争斗,这里用到了对比的写法。

  师:你真厉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请大家一起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将“消瘦了许多”读得轻一些,很好。请看屏幕上的句子。 出示:

  (1)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2)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课文中有些内容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来补充。大家可以从两句话中任选一句来说。想象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想一想你的爸爸妈妈有了好吃的东西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孩子们、孩子们,这里有你们爱吃的东西,吃饱了就能快快长大。” 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说两个“孩子们”? 生: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母鸡对小鸡的关心。

  师:说得好。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

  雏,好像在说:“宝宝们,有危险,快到我身边来,我不会让你们受到伤害的。”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了母鸡的急切。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孩子们,你一定饿了,快来吃吧。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我都已经检查过了,很安全。”

  师:从你话中,我猜得到你的妈妈平时也是这样说的。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交流,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快过来,黄鼠狼来了。不过有妈妈在,你们别害怕。妈妈会保护你们的。”

  师:你不仅说出了紧张的感觉,还说明了原因。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大家想象得这么好,作者为什么不写出自己的想象呢?

  生:因为作者想给我们留下遐想的空间。 生:因为作者已经通过一些词句把我们想象出来的内容写出来了。比如“紧叫”。

  师:我想,作者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找到的是“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我从句子中看到了耐心和辛苦。

  生:我找到了“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这说明母鸡对小雏鸡很负责,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

  生:过去母鸡是咕咕叫个不停,可是做了母亲之后,小鸡啄它,它竟一声不吭。这说明它很慈爱。 师:同学们的交流归纳起来就是二句话。(学生齐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5561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