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白居易《长恨歌》两种译文的比较

白居易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叙事长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长恨歌诗的主题是“长恨”,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和许渊冲先生都曾对《长恨歌》全篇进行翻译,本文选用他们的两篇译文参照诗歌翻译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种译文的优劣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白居易《长恨歌》两种译文的比较

  一、诗歌翻译的标准

  诗歌翻译一直被翻译界认为是翻译中最难的,这是因为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诗之根本为诗,就是因为它有区别于其他语言表现形式的语言特征,比如它有谐美的音韵、严整的格律,以及某些规定的形式。因此诗歌在所有文体中是最难翻译的,这似乎成了译界的一种共识。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诗歌翻译除了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在译界,就诗歌翻译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以诗译诗”,要求译诗具备译入语文化对诗所定义的特征,这些特征被进一步细化为译诗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标准,即音美、形美和意美。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要数当代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许先生不仅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而目其后又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竞赛论”,认为译作可以胜过原作。

  持相对意见的另一派被称为“散体派”。这一派主张采用自由体或白描手法译诗。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位代表便是吕叔湘先生,他在《中诗英译比录》序中指出:“以诗体译诗之弊,约有三端。一日趁韵……二日颠倒词序以求协律……三日增删及更易原诗意义。”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所以吕先生主张以散文体译诗。

  其实,如果对吕先生的诗歌翻译观详加研究,就可以看出,他提出的以诗体译诗三弊,一是怕译诗过于讲究押韵而造成对原诗翻译的不忠实,二是怕为求韵律而影响原诗句子的通顺,三是怕为了译诗和原诗形式和字数上的相似而造成原诗意思的改变,其实就是认为诗歌翻译应以意思忠实通达为主,不主张为形式上的相似和音律上的美感而影响了原诗意思的表达。但是在实际的诗歌翻译中,是可以实现译诗在音、形、意三方面统一的美。诗歌翻译的目的无非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从音律上看,不管原诗是否押韵,译诗的押韵是符合诗歌的韵律美要求的,无论在中文诗或英文诗中,押韵都使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乐感,而且英文诗歌和中文诗歌中都存在颠倒词序保证押韵的诗句,在英文诗歌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所以这样翻译出来的诗歌符合诗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也完全可以做到对原诗的“形似”,即字数和行数符合原诗将点;从意思上看,由于英语中的一字多义和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由多种方法表达,所以要做到在保证押韵和形式相近的情况下把原诗的意思忠实通顺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能的。因此,音美、形美和意美的统一使得译诗完美地体现出原诗的意思、特点和风格,甚至比原诗更美,更能让译诗读者接受、喜爱和欣赏,达到诗歌翻译的目的,应该算是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而用自由体或白描手法译诗的主张由于只强调译诗和原诗意思的相近,应该被看做是诗歌翻译的基本标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aijiyi/503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