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范仲淹與范成大论文(2)

范仲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

  范仲淹生前故后,士大夫对他表示了一致的推崇,绝非偶然。王安石誉之为“一世之师”,“名节无疵” [19],司马光称其“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20];黄庭坚论定为“当时文武第一人” [21],王十朋更褒为“此志此言高孟轲”,“见公端似见周公” [22];朱熹也评为“本朝第一流人物”;元好问亦推为“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23]的圣贤。范仲淹的影响,也超越了时代和国界,如日本著名景观“后乐园”,即由朱舜水取范仲淹名言而命名。近代以来,范仲淹研究成为一门显学,绝非偶然。范仲淹忧先乐后的风范,刚正不阿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志,爱国忧民的信念,淡泊廉素的作风,泛爱乐善的胸怀,博闻广知的学识,文武全才的智慧,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构成了他“粹然无疵”的完美人生。

  范仲淹留给后人的学术论著、诗文不算很多,但其影响却歴久而弥远,深刻而惊世。赵宋王朝虽然在内忧外患中支撑了三百二十年,但却创造了封建时代最为兴盛的精神文明,在当时世界也居领先地位。朱熹已指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24]。近代的两位学术大师陈寅恪和王国维先生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5]“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26]在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史的历史长河中,宋学是难以逾越的巍巍高峰。宋学突破了汉唐墨守经传旧注训诂的樊篱,倡导义理之学;追求心性修养,及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外王内圣的统一;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博大精深,整合儒释道学的万千气象。其本质特徵则是陈寅恪先生总结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批评态度。”

  宋初即已确立右文崇儒,“以文德致治”[27]的既定国策,宋代大开孤寒之士通过科举入仕之路,通过馆阁制度培养和储备人才,令其致身通显。宋代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中,多蕴涵着爱国热情、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信念和自觉追求,范仲淹就是其中集政治家、思想家于一体的杰出代表。官僚与学者是他们的一身两面,范仲淹年青时曾在应天书院学习过,后又执掌书院教席,不仅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基础,也对教育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庆曆新政中的诏州县立学,是功德无量的盛举,奠定了我国九百六十年以来的地方教育体系基础,为大批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他也曾短期担任过判国子监之职,主张办医学等专业教育,培养和荐引了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太学教授:宋初三先生及李觏。宋代太学、州县官学、书院学等三级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举,范仲淹视教育为头等大事,培养人才为百年大计,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当时的一些知识精英,如宋六家中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政治家富弼、司马光,著名学者李觏、张载,宋初三先生,均出自高平门下。他与古文学家尹洙、苏舜钦及名臣韩琦、杜衍、晏殊等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他自己以《十事疏》为代表的政论性散文,五《记》为代表的古文,《易义》为代表的学术著作,骈散结合的律赋创作,乃至脍炙人口的某些诗词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他从不曲学阿世,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格,融儒释道于一炉的兼容併蓄的博大胸怀,使他不失为开风气之先的文化学术思想界领军人物。

  范仲淹“积学于书”,“得道于心” [28]。他哲学思想的基石是:提出了“纲维三才”的天人合一观,穷神知化的辩证思维,理一分殊,内圣外王的四德说,实开《易》学研究中义理派先河。宗经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取向,他于六经中求文、道、用的统一,实创“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的治学路子[29]。范仲淹还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经典,力求会通而经世致用,正如他诗中所高度概括的那样:“清静道自生”,“读《易》梦周公”,“养志学浮丘” [30]。这种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学术视野,使他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宋学开山。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担当精神,浓郁的人文情怀。他立志“尚经天纬地之业” [31],而“忧事浑祛乐事还”[32]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和信念。兼济天下,“爱国忧民”[33]是范仲淹立身行事,处世立朝的惟一准则,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毕生信守不渝的信条是:“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 [34],所以他能坚持“行己有耻”的高风亮节,不仅在贫贱时能安之若素,富贵时也能保持清正廉明,“为政忠厚,所至有恩” [35],兴利除弊;晚年又推己及人,设立扶助贫寒族人的义庄。

  “素心直拟圭无玷”[36]的范仲淹,开“重名教,以矫衰弊之俗”[37]的时代新风。倡导名教,旨在重建以儒家名教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仲淹的名教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诚明、忠孝之类观念,而且也包括恬于进退,淡泊名利,犯颜直谏,气节观念等合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如果说前者更着重于个人的心性修养层面,后者则更注重于社会责任的层面,两者的和谐统一,即为外王内圣贯通的伦理道德规范。范仲淹以名教为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其名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震烁古今、义薄云天的惊世名言。其“至诚许国”,“不以进退易其守”[38]的情操,不仅两宋时广为传颂,时至今日,犹不失为仪型典范。

  范仲淹无论出入中外,执政临民,乃至膺寄方面之际,始终以“犹济疮痍十万民”[39]的执着,为传统的重本抑末经济思想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他力主茶盐通商,发展商品经济的远见卓识,主持改革,兴修水利,奖劝农桑的成功实践,以军事、外交、经济(屯垦戍边、坚壁清野)手段三管齐下巩固边防的虑深思远,刺激消费、以工代赈救荒济赡的独特模式,提出“损上益下”、“裒多益寡” [40],摧抑兼併的固本宁邦之策,运用轻重之术平衡粮价,虽仅是吉光片羽,但仍不失为中国经济思想上颇具亮色的真知灼见。这不仅是比他的前辈提供给历史的“新的东西”,也是为后人提供有益谋谟的宝贵财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体现了他一贯的民与物胞的人文情怀,充分反映了他对家族、社会的责任感、爱心奉献及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心态。范的高瞻远瞩,实开宋代赈济、福利事业的先河,南宋不仅富家大族竞起效尤,蔚为时尚,而且,也促进了始于北宋末的官办慈善养济机构的诞生,成为近代各种官方民办扶贫事业的滥觞。范氏义庄的成功实践及其遗韵流泽,对于当今社会保障福利机制的形成及扶贫事业,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范仲淹作为宋代诗文*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出了“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 的主张。他还力主“文质相救” [41],文以载道,将道统与文统完美结合,他有独具一格的诗论和赋论。他对前辈作家王禹偁、穆修比较推崇,对同时代的尹洙、苏舜钦、欧阳修等人“力为古文”的文学造就也颇为讚赏。他自己也创作了文质兼备、情文并茂,骈散结合的散文和律赋。范仲淹和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群体形成了一种新的文风,一扫西崑体“刻辞镂意”,“专事藻饰,破碎大雅”[42]的弊弱文风。

  范仲淹还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须“文辞贯道” [43], “意必以淳,语必以真” [44]。他在《唐异诗序》等文中简要概括了唐诗各种流派的特色,反映了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品位,对诗歌的特徵及其社会作用有明晰的认识。诗言志,歌咏言,他认为抒发真情实感是诗最本质的特徵。范仲淹的诗众体皆备,他的交游诗、山水诗、边塞诗中不泛“格清而意远”[45]的精品佳作,如《野色》、《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献百花洲图上晏相公》等为不可多得的杰作。另外,范仲淹的律赋创作,堪称唐宋大家,儘管他精心编纂的赋汇总集《赋林衡鉴》已佚,但保存下来的序,是一篇十分精彩的赋论。律赋兴于唐,宋代以来,赋主要是应付礼部贡试的科举文体,不为人所重。但“少游文场,尝禀词律”[46]的范仲淹,却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不少言为心声的佳作。正如杨万里所论:“古今文章,至我宋集大成矣。”[47]宋文之盛,正始于庆曆,范仲淹无疑是这一作家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作为边塞词人的范仲淹,虽其词作多已散佚,今仅存五首,但却阕阕精彩,字字珠玑。他的词作豪放中有婉约的成份,实开苏辛词风的先河,有一种撼人心魄的节律感,音乐美。范仲淹的散文,题材广泛,是他从政、治军、兴学的实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颇具文学和审美价值,其中不乏佳篇。《岳阳楼记》等五记、《十事疏》、《奏上时务疏》等为传颂已久、脍炙人口的杰作,他的四论也风格犀利,纵横阖捭,还有一些书信及伤悼文字也写来感情真挚,十分动人。总之,范仲淹不失为享有时誉的作家,他的诗文言志抒情,风格清新,自然流畅,立意超迈,醇厚雅正,一如其人,广受当时及后世的人们所喜爱。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中,理应有范仲淹的一席之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fanzhongyan/8937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