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张光渝:郭沫若的悲剧(5)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郭沫若把个人崇拜分为“盲目的”和“不盲目的”,来源于早些时候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把个人崇拜分为“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两种情况的讲话。郭沫若还绕了一个小圈子,换了一个概念,把“拜为老师”与“个人崇拜”等同了起来,其实就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郭沫若对毛泽东近似肉麻的歌颂先是出于真心,而后是为了自保。在旧中国,郭沫若在反动派和共产党两个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政治集团中坚定地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他没有错。他呼吁团结抗战、和平民主,用笔揭露专制和投降倾向,成为全国文化界的精神领袖。新中国成立之初,郭沫若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新中国,讴歌共产党,也是出于真心实意。后来他发现,光歌颂不行,还要自我批判,还要跟着领袖批判别人。他很累。

  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那批民主人士或高级知识分子中,有许多人当年与郭沫若站在一起,为拥护中共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呼吁,加油。但是,他们在对待毛泽东、对待共产党专政方面的态度却与郭沫若有区别,这种区别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渐显露出来。他们双方的命运也以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和1957年的反右运动分岔,显出“独木桥”和“阳关道”的区别。但是,“阳关道”就真的是一条坦途大道吗?不是。

  纵观郭沫若一生,他有两个软肋,一个是“脱党”,一个是职业身份。在他极其推崇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郭沫若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亟须改造的具有资产阶级世界观或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知识分子。郭沫若自觉地背上了这个沉重的包袱。当胡风、罗隆基等人用各种形式顽强地表现或者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的时候,郭沫若在诚挚地忏悔,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并且通过歌颂领袖歌颂党来表达自己的真心臣服。郭沫若这样做的深远意义是,像他这样忠于党和领袖的文坛旗帜都要不断改造,谁还敢说自己改造好了,或不需要改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3291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