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说课稿参考(6)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173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