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刘长卿的龙门诗旅(3)

刘长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其实,诗中所蕴涵的佛教文化的静美特征几乎表现在每一处景物的描写上和曲径通幽园林艺术的巧妙运用上。当作者东渡伊水到达“福公塔”前时,他传达给读者的感受是“寂寞对伊水”,与白天游人的喧闹相比,此时只有“无心洲渚间”的“白鸥鸟”,而正是因为“归人争渡河”,才使自己独得鸥鸟之乐。让读者在静美中体会到作者此刻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佛家精神。其五《石楼》中“山寺夜钟深”、“风泉清道心”,山寺钟声响起,风送泉声入耳,越发衬出夜的寂静,并给人超凡脱俗的审美感受。与刚到“阙口”所见到的“秋水急波澜”相比,《水西渡》中的伊水已显得温驯多了,“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如果说前者是粗犷的壮汉,那么后者就是娇羞的处子!曲径通幽的园林艺术经常在佛寺选址中得到巧妙地运用,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美等因素的考虑,更是对佛教深邃幽静境界的追求。

  即便单从旅游心理学来看,一览无余的景观也远不如曲折幽深的景观能够引起游人的兴趣,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曲径通幽”便是传统美学理论与旅游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在刘长卿这次诗旅中,曲径通幽的境界美除了通过自然的形式来表现外,还有人文景观的烘托。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半腰,需渡伊水而至,所以伊水就是造成香山寺曲径通幽的最重要的自然形式。特别是《阙口》中“秋水急波澜”一句,使人大有望而止步的打算。在渡伊水的途中,游人面对的并非是毫无生机的荒山恶水,而是“山叶傍崖赤,千峰秋色多”等独具特色的画面,让人们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增强了对香山寺胜景的心理期待。接下来的“福公塔”、“远公龛”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人文的体现,为香山寺的即将出现增添了情趣。当香山寺的标志性建筑石楼“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却“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依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远公龛》中“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句,常青的松柏夹路而生,“花龛”掩映其中,显得幽静深邃,又何尝不是曲径通幽的局部显现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uchangqing/1742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