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浅析(4)

孟浩然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老子哲学常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这一范畴在<<老子>>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老子>>一书中“自然”一共出现五次,“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老子崇尚自然朴素之美,“朴”原意为未经加工的木料,故而老子常用“朴”来描述“道”,视“朴”为本性、自然之意,而与人为相对。从“朴”的字义看,既然它是自然的、本色的、未经人为的,外观上必然有粗糙笨拙之感,不如人工修饰那么精致。因此,老子便将“拙”视为一种符合自然、符合朴素的技法。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老子所谓“拙”,是对凡俗技艺、浮艳工巧的否定,这并不是说老子反对巧美,而是强调一种妙合天成的“大巧”。孟浩然有<<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皮日休曾批评此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客观看这种批评是很中肯的,诗人确实没有精心结构,只是抒发了在黄昏时分于南亭乘凉之际对辛大的怀念之情,诗人排除了一切不相关的因素,只罗列了自己眼前之景:夕阳、月亮、荷花、翠竹,使得情景高度地纯化,但恰恰是这种最为简单朴拙的技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体现了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menghaoran/26307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