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 诵读诗歌,疏通生字词:

  1、 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 瀛()洲 天台() 剡()溪

  宿()处 渌()水 谢公屐() 忽已暝()

  殷()岩泉 水澹澹() 石扉() 訇()然

  霓() 魂悸() 鼓瑟() 鸾()回车恍()

  2、 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五、 讲解第一段词句:

六、 分析第一段:

  1、 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 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景仰向往。

  3、 通过第一句的分析我们知道,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这一特点又是如何表现?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入梦之由——神秘、高峻。

七、 背诵该段:

第二节

  一、讲解二、三段词句:

  二、分析二、三段: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诗人对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想法,显然该句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月夜:飞渡镜湖——清幽、雅致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白昼:著屐登山——壮观、雄奇

  梦游历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丽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转、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9、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不禁长嗟短叹,大家齐读第三段并思考:诗人在长吁短叹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情绪

  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感叹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虽然诗歌中有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有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同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mengyoutianlaoyinliubie/25440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