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欧阳修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相传兰台故址在湖北钟祥县境内。

  ④天籁:万物发出的自然之声音,这里指风声。

  ⑤刚道:硬要说,偏说。

  (1)词的上片写景,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3)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4)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2)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2分)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2分)

  (4)①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1分)②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2分)③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以①②两点为主要得分点,3分)

  二:

  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2、“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君”与“我”之间关系怎样?“湿”字说明了什么?

  答:“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亭子的主人与“我”之间关系亲密,“湿”字说明油漆新,色泽鲜明,快哉亭刚建成不久。

  3、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想到了什么?“长记”二字将作者的思绪拉到了哪里?

  答: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发现此时的景象和他在平山堂所看到的景象很相似,都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于是“长记”二字将他的思绪拉到了过去在平山堂赏景的情形,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

  4、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做什么写法?并做分析。

  答:虚实结合。“落日绣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五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idiaogetou/59027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