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雨巷诗人的跌宕情史

雨巷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因为戴望舒对“丁香姑娘”的8年苦恋,以及诗人后来两段婚姻的不幸,戴望舒被后世贴上“情种”的标签,将他想象为文弱书生,而这与真实的他有着不小的差距。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白话诗歌史上,这首《雨巷》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戴望舒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它不仅接续了李商隐“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且“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语)。但是,《雨巷》是戴望舒早期作品,他中后期风格已迥异。

  因为诗,“丁香姑娘”原型施绛年亦成公众关注对象,而戴望舒对她长达8年的苦恋,以及诗人后来两段婚姻的不幸,使后人习惯性地给他贴上“情种”标签,将他想象为文弱书生,而这与真实的戴望舒有着不小的差距。

  冯亦代先生在谈到第一次见戴望舒时,说:“在我心目中的诗人,一定是面色白皙,风姿潇洒的;但眼前伫立着的却是高过我半个头黑苍苍的彪形大汉。”

  其实,在戴望舒身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雨巷》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戴望舒原名戴朝寀(音同采),杭州人,生于1905年,父亲是银行职员。

  17岁时,戴望舒已在报刊上发表小说,1923年秋,戴考入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文学系,邓中夏、瞿秋白任总教务长和教务长,校舍在弄堂中,同学中有丁玲、施蛰存、杜衡等。

  1925年5月,因抗议“五卅惨案”,大学被封,戴望舒、施蛰存、杜衡先后转入震旦大学法语系,1926年,三人创办了《璎珞》文学旬刊。在法国神父教导下,戴望舒研读了雨果等人的诗,但他偏偏喜欢学校禁止阅读的法国象征派。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xiang/28896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