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曾巩的书论与文风(4)

曾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曾巩的散文,比较成熟的,大都收集在《元丰类稿》里。青少年时期的作品,或者一些不够成熟的作品,都收在《续稿》里。可惜的是,《续稿》已经散佚了。元代有个叫刘兜娜耍读过这部《续稿》,他把《续稿》和《类稿》做了比较后,用了一个字评价二者的差异,前期文章不如后期文章“粹”。那么这个“粹”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前期的文章“不粹”,就是“繁缛”,“繁缛”的就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冗长拖沓。但是,我们从零散的流传下来的曾巩的前期文章看,曾巩在文章的语言运用上,和后期的文章一样,一向简洁利落。所以,这个结论就站不住脚了。那么,这个“粹”指的是什么呢?实际指的是思想。也就是说,前期文章以“气”取胜,但说理欠深透,思想不深刻,阐发没有充分展开,不到位,因此,显得局促、粗放。这才是“粹”的深刻含义。   三、“记”体散文《墨池记》:书论与文风的互动

  从曾巩的散文中,我们还可以摸索出他学习书法的路径,也可以看出他的书论和文风的互动。1048年夏天,曾巩来到临川。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的邀请,撰写了《墨池记》。所谓墨池,就是临川县城东门外的一处古迹,传说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练书法的地方。

  曾巩觉得,天下叫“墨池”的古迹太多,大多数是假的,这一处恐怕也不是真的。但是,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盛的意图是想借这篇文章来劝学,这个立意就有文章可做了。文章开头先写了墨池的位置,对这处墨池是真是假的怀疑。然后写道: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enggong/2978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