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穷人》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穷人》教学反思4

  刚刚执教完《穷人》一课,对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深有感触。《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是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有两处沉默,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能更好地体会两人不同的性格。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处沉默,再进行体会。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我问学生:桑娜为什么沉默?当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而渔夫为什么会沉默?学生的回答似乎离标准答案差那么一点儿,教参上写着渔夫是因为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而学生的回答却是多元化的,有的认为:渔夫在担心明天是否仍是这样的鬼天气,会影响打鱼,所以沉默;有的认为:鱼网给撕破了,渔夫担心第二天用什么工具去打鱼;有的认为:渔夫心想,这鬼天气再这样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该怎么办?

  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我认为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渔夫的沉默也许是因为天气的恶劣,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这都符合渔夫的生活实际。新课标提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不使学生受到教参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学,充满自信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个性。

《穷人》教学反思5

  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

  第一环节,回顾小说主要内容,目的是再次引导学生巩固:读一篇小说,一般来说,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小说里有哪些人物,然后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简单的情节图,就把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关注了小说这种体裁如何概括主要内容。

  我们还设计了一个预习题,就是“细细的读课文,再想一想除了穷人的“穷”,你还读出了什么?”这就是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研读教材,把自己的想法从肤浅引向深入,从而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直奔重点,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以一个问题引领开始探究性学习。问题是“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就是继续沿用上节课感受“穷人真穷”时用的边读批注的方法来完成这个重点问题的探究,有了上节课的基础,本节课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对比”阅读的活动,比如,屋外的环境和屋内环境的对比,不仅仅感受到穷人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更明白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另外,在处理桑娜内心活动时,我采用朗读的形式读出桑娜内心的挣扎,在读中悟出宁可字字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有了以上学生学习的具体活动,学生基本上能够体会到小说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课上学生基本上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三个环节是读写结合,迁移运用。设计的问题是“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临死时,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终时的心理活动,适当运用省略号。”

  开头: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她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怎么写”的训练,通过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还原西蒙临死前的心路历程,模仿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适当运用省略号,将西蒙复杂的内心世界描蓦出来。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训练点选得恰当,孩子们很好地迁移了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丰满了文本意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接着,送给同学们美国作家海明威说的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然后关注小说的题目:让我们记住维克多雨果写的长诗——《可怜的人们》。让我们记住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改写的小说——《穷人》。他不但改编了叙事的文体,他还把题目给改掉了。你们认为题目用“穷人”好还是用“可怜的人们”更好?使学生明确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的最终目的。

  整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尤其是对作者写作手法的领悟上,学生大有收获。

《穷人》教学反思6

  在备课时心中明白现在的学生对穷人的感性认识是很浅显的,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课前我布置让学生去查阅有关文章的背景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前事迹;让学生自己收集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世界名著等,充分的让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

  文章是紧紧围绕渔夫和妻子桑娜“勤劳”和“善良”这两个内容展开的,从内容上看是对主人公思想品质的高度评价,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境界,揭示文章主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紧抓住“勤劳”、“善良”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在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时,学生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人物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说话训练,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语言丰满,全方位,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不足:

  1、本节课开始调动学生的感情不够,一开始浪费了时间,学生学锝被动,分析原因,课前没有充分预习,没有充分处理好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2、课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一是迫于时间,怕耽误课堂进度,而是教师自己驾驭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不够,所以,课堂回答问题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忽略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

  3、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大声读书的学习习惯,回答问题口齿清楚的读书习惯,课堂积极发言、大胆举手的习惯等,更主要的是自己平时的教育督促不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6029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