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内容与反思(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三:《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渗透写法,掌握技能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篇四: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进一步分析课文打下了好的基础。然后,我让学生继续读课文,进一步领会、感悟,理清课文的顺序,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朋友介绍的非洲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看到精美的木雕时,爱不释手,激发了购买的愿望。这两部分都是为后面做铺垫,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现出“我”放弃买木雕后的遗憾心情。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才会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木雕小象墩虽然只是一件小礼物,却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最后再整体体会本课在表达人物内心活动上,和上一课有不同之处。上一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间接表现,本课则多是直接表现。如,“我却犹豫了”“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我感动极了”。让学生比较一下,体会写法的不同。

  另外,我还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并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课文中,少年猜测“我”是中国人,为文后“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埋下了伏笔。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给非洲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参见参考资料)。如有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讲。这一背景也说明“国际理解”是双方的行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

  本课的对话较多,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篇五:《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连贯、严谨的,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流畅,让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这就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将教材特色和教学思路结合起来。

  在《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第一自然段为切入点,先明确了文中的“我”所要做的两件事,即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以及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然后出示了大瀑布的图片和相关介绍,学生在对大瀑布有感性的认识后,再去看看课文是如何来写大瀑布。壮观的大瀑布,课文却用一句话就介绍完了,这是因为文章的重点不在此。引导学生解决这一疑点,有利于学生明确在写作时要抓住重点这一方向。可我想,如果在这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显得过于生硬,突兀,与我接下来要介绍的非州木雕也很难衔接。于是,我把这一问题延后。在学生领略了大瀑布之壮观后,我又出示了一些非州木雕的图片,并让学生用上好词好句来形容,学生不仅用上平时所积累的词语,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四字词也为他们所用了。就在他们沉浸在对非州美景和木雕的赞叹中时,我提出这个问题:此次非州之旅,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瀑布和木雕吗?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有了解,一致给予了否定的答案,并不约而同认为: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卖木雕的少年。这个时候我再引导学生:正是因为文章的重点不是瀑布和木雕,作者对它们的介绍所花的笔墨也就不多。瀑布是那么壮观,木雕是那么精美,但却没有卖木雕的少年给“我”印象深,这样的比较,给学生带来较强的思想碰撞,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更加明确,对于卖木雕的少年更加好奇,自然也就更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

  这节课我在提问方面也有做的不恰当的地方,如我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小小的木雕象墩,“我”却感到“沉甸甸”的呢?学生的答案令我哭笑不得,什么因为象墩是木头做的,很重等,虽然最后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还是顺利理解了,但其实有更好的方法。因为“沉甸甸”在前文中也出现过,但前者的意思就是重量大,后者是指情意重。如果我将这两处句子以比较的形式出示,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

【对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内容与反思】相关文章:

1.卖木雕的少年的课文原文

2.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及反思

4.《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5.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教案设计

6.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设计

7.卖木雕少年的教学课件

8.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反思三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3033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