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矛与盾的》的教学设计(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矛与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装甲车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装甲车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装甲车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装甲车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装甲车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装甲车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装甲车的样子,注意画出装甲车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装甲车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与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二、自读课文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字词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装甲车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分段读课文

  1、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五、默读课文,说说大意

  1、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和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装甲车的,装甲车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六、写字、结课

  1、这篇课文有14个生字要写,请同学们和读读田字格中的字,看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课文重点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二、抓住重点句质疑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装甲车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三、研读课文(解疑1)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2、哪一桌同学把自己画的或写的向大家展示一下,然后说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装甲车。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装甲车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装甲车的神威表达出来吗?

  2、谁能把装甲车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四、领悟道理和表达方法

  1、发明家发明装甲车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总结,抄写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装甲车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35829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