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搜集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装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课后反思:

  本课由姜文姐教授,对于没有去过香港的孩子来说,大量的图片和课文的介绍把他们真的带到了香港。老师设计当小导游来介绍香港,把课文当作资料,这是一种新的提法,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朗读谜语,猜出谜底,并说说猜的理由,让学生对谜语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及课文的朗读录音。

  学生:人人收集几条谜语。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谜语和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学习猜谜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学习新课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猜猜谜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听:听录音范读课文,特别注意听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

  2、读:学生自读课文,先圈出不认识的字,再想办法认识这些字。

  3、考:同桌互相用生字卡片考考对方,用生字口头组词、造句、扩词,扩得越多越好。

  三、细读课文猜出谜底

  1、读:自由读课文,分别说说两条谜语谜面的意思。

  2、猜:根据谜面的意思,猜出谜底。

  3、说:说说猜的理由。

  4、想:再次朗读课文,想想是怎样猜出来的。

  5、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猜谜语的要领

  四、字形分析和写字指导

  1、先让学生自己书写,分析字形,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记忆字形。

  2、互相交流写好字的关键点,教师重点指导写“气”字。

  五、扩展活动

  1、举办猜谜语班会,或自编谜语比赛,评选出最会说小朋友,最会猜小朋友,好谜语。

  2、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开一个家庭猜谜会。

  附:板书

  猜谜语

  读:谜面特征

  想:联想事物

  说:推出谜底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1、2)

  下雪时(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4、5) 雪大 而美

  联想(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课时目标:

  了解称象的办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能进行拓展想像,想出更优的称象方法。

  课前准备:

  玻璃皿、小木船、小象等实验器具及清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齐读词语,强调易错的生字:

  官员 秤杆 微笑 称象 一堵墙 宰割 下沉 搬运 砍树 (称 秤)(微)

  2、 齐读1、2段,指名说说为什么要称象。

  二、 学习第3、4自然段:

  1、 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出示表格;指名反馈,填表。

  谁 官员们 曹冲

  称象的方法 砍树造秤称象 借用船与石头来称

  宰割大象称象

  2、 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读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3、 学习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二分册T7;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 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 评价曹冲,体会曹冲才7岁。

  四、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五、课堂作业:完成二分册T4、5、6。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相关文章:

1.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6篇

2.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

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

4.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

6.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八篇

7.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

8.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八篇

9.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7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62916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