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力在哪里》说课稿(2)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同学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同学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同学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同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同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资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资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资料都能协助同学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发生的效果和力的要素。其中,同学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同学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协助同学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同学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同学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同学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因此,在同学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资料,并组织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依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

  (1)选出小小记录员;

  (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

  (4)用自身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资料,整理信息。

  在同学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同学30秒迅速收拾资料,注意培养同学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同学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同学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战略一:一开始,同学一般会按自身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同学依照玩资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资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战略二: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经常带有自身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和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同学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同学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一起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同学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同学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假如同学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身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同学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协助同学跳一跳摘到桃子。

  同学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同学需要教师协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同学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学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同学研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发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同学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优秀教案,通过教学,让同学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力在哪里》说课稿(3)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篮球、铁钳、核桃

  2、学生准备:橡皮泥(面团)、弹簧、直尺、细木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指名学生说出方法并让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当      时,我感受到了力。你能用简单的箭头表示核桃受力的情况吗?

  4、学生用树枝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可以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9、提问:我站在这儿,有力存在吗?晚上睡觉时有力存在吗?(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注意即时性评价和他评)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4)、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必须使用弹簧秤,下节课我们要详细的研究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

  2、开关门活动

  (1)、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2)、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三、总结、评价

  1、你感觉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为什么?

  2、小游戏

  双方各伸出一只脚,顶在一起;都伸出一只手,也拉在一起,用力将对方拉向自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14275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