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好!

  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三部分:

  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较,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体现探究的过程。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解溶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依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观察比较、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下面说一说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出“溶解”

  课初,我从生活实际(喝汤)入手,引导学生说一说汤味道好的原因。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葱、味精、盐等调料。此时,我提出问题:葱我们可以看见,但味精和盐跑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溶解”这一新科学名词,随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溶解”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诠释“溶解”,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实验认识

  首先出示食盐和沙子,学生辨认后,将它们分别倒入装有清水的两个烧杯中,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稍过片刻,请学生再说一说所见所感。教师相机出示对溶解的第一点共识:像盐那样放入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就说它溶解了。

  对于盐和沙是否溶解,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知道。盐化在水里不见了就是溶解,沙沉在水底就是不溶解,而学生对漂浮在水中的物体是否溶解,很容易产生是溶解的错误判断。因此,第二个活动是实验辨别。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出示面粉后,先引导学生猜测:如果把面粉和水混合会怎样?然后鼓励学生用实验证明。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实验活动中,学生会发现面粉漂浮在水中,这时,再鼓励学生用过滤的方法把混在水中的面粉过滤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介绍过滤装置后,让学生说一说过滤方法及注意事项,而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再组织汇报。

  当面粉从水中过滤出来后,让学生把盐水也过滤一次,然后比较两个过滤实验。从而得出第二点共识:漂浮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是溶解了。

  这个环节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活动三:实验观察

  虽说学生对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溶解是怎样的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我分别在两杯清水中加入大颗粒的高锰酸钾和糖。学生一定会对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随后通过搅拌混合物,使学生明白:溶解是一个慢慢向四周扩散,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复述糖溶解的过程。最后出示第三点共识:像高锰酸钾、糖一样放入水中能向四周扩散,我们就说它溶解了。

  活动四:整理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共识归纳出溶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将探究到的知识加以巩固,这对学生的进一步研究起着奠基和促进的作用。

  三、应用生活,课后延伸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畅谈“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课后的打算,做到知识的延伸。

  由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上,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本节课的一些想法,可能还存在着问题,还请各位评委给予指正。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私塾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意图这三个板块一一陈述。

  第一个板块我先讲讲对教材的理解。

  《“私塾先生”》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8课,是本册第3单元的第2课,重点巩固练习注意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特点。前一篇课文是《忆铁人》,后一篇是《“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同志到张八岭工作时发生的事。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陈毅同志大智大勇、临危不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

  2、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读好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第二个板块我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先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课堂上,我将让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默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2、情境感悟法: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学中我将设计多种学习的形式,创设多种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理念。

  我再来说说学法: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集体评议、师生共同探讨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个板块我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意图。

  我分四个环节来安排我的教学: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第四个环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朗读,理解“私塾”和“私塾先生”的意思,并让学生质疑,随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私塾先生是谁;为什么要用上引号;课文写了“私塾先生”什么事。

  这样简洁的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①认读生字词,读通课文,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②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检查交流,先让学生认读词语。再说主要事件。最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可分四段。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教学目标1。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打算采取“先开头结尾,再中间突破”的阅读顺序。

  因此,我分三个步骤来实施这个环节。

  第一步:虎口脱险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第三步:激发情感

  在这几个步骤的实施中,我将突出一个研究的主题,立足一个语言训练的根本,展示一种读书的过程,创设一种对话的情境,运用一种大语文的思想。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一下。

  第一步:虎口脱险

  1、我打算抓重点词语来学习第一段。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说说从中了解了什么?学生朗读交流,从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潜入”、“包围”两个词语,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这基础上来体会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肯定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随即进行朗读指导,把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自由读,个别读。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用“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那结果是如何的呢?”过渡,引出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自由读,说说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仲先生原来是陈毅同志,他安然脱险了。

  3、引导学生首尾对照,提出疑问:在鬼子重重包围之下,陈毅同志为什么能安然脱险呢?

  这一步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结果,并留下悬念:陈毅究竟是怎么脱险的?为重点段落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我打算让学生围绕上面问题读议第二、三段的内容,让他们紧紧扣住“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进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9764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